毕节:乌蒙山间溢茗香
春风十里茶香飘。在纳雍县骔岭镇雾翠茗香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内,一畦畦茶树依山势而长,新绿在山间铺就。骔岭镇海拔2000余米,其低纬度高海拔、日照少、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种植高山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0年,骔岭镇坪箐村人谭正义承包了家乡万余亩土地,种植福鼎大白茶,并打造有机茶品牌“雾岭红”和“雾岭雪芽”,经年的发展,如今,在骔岭镇山神箐大山、白浪坝、石灰地分布着6900余亩茶园。
沿着产业道路盘旋而上便到达山神箐大山,茶园里,20余名务工人员正在补种茶苗,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搬运茶苗,还有的种苗,现场一片火热。种下茶苗后,需要达到一定的密度才能抵御冰雪凝冻灾害,但一年期茶苗长不了一寸,所以每年春季都要集中补苗。
2015年,谭正义的有机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16年9月获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2016年12月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如今,有机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茶园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荒山披绿衣,不仅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我家离这里有20分钟车程,以前在煤矿上工作过,煤矿关闭后,我在茶园上班有两三年了,每天有一百块钱。”坪箐村村民张怀琴说,春季补种茶苗,4月到11月采茶、除草,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在茶园里查看茶苗生长情况的刘青玉是管理人员,茶园建立之初,他就在茶园务工,负责招募务工人员、发放务工工资……每个月有3000元固定工资。“今年要补种4万株茶苗,需要的务工人员更多。”刘青玉告诉记者,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坪箐村和小屯村,有200多人长期稳定就业。
随着天气回暖,春茶进入采摘季节。在大方县雨冲乡茶叶基地里,3000余亩白茶抽出新芽,散发茶香,务工人员手势翻飞,嫩绿的新芽便掉落在竹篓中,一派忙碌景象。
“采茶时节来基地务工,一芽一叶,每天采7斤茶青可以挣150元。这段时间天气晴好,每天都来采茶,零用钱就有了着落。”务工人员陈友会说,茶叶基地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稳定增收。
近年来,雨冲乡通过整合当地人力、土地等资源,集中优势发展3000余亩优质白茶基地,为打造茶品牌奠定良好基础。“2015年开始,我就在鹏银村发展了450多亩茶叶,这几年产量都很稳定,预计今年可以创收300多万元。”种植户曾善烁说,目前茶园每天需要100多个务工人员,一天可以采收500斤茶青。
今年,雨冲乡优质的白茶吸引了浙江茶商前来收购,按茶青品质区分,每公斤价格在1000元至2000元不等。漫山茶园不仅为山坡披上了绿衣,更是成为了群众的“绿色银行”。
挖掘古茶文化,发展现代茶产业,“乌撒烤茶”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茶品牌。贵州乌撒烤茶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抓基地、重技改等措施,在威宁自治县香炉山发展茶园200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四个村6000亩茶叶发展,为群众提供固定岗位40余个,临时用工多达2万余人次。据了解,目前乌撒烤茶在全国发展了500余家经销商,每年销售额达800余万元。
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在毕节建成“茶类氨基酸之王”黄金芽为主的茶园1.2万亩。发展形成集育苗、种植、管护、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产业全产业链。
目前,全市共培育105家茶叶生产企业,其中74家具备加工能力;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74个,其中有加工能力的65个。此外,培育了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县级龙头企业,建成32条清洁化生产线……
近年来,全市茶产业发展以坚持品牌引领、质量安全、科技兴茶的原则,大力推进基地提升、主体培育、品牌打造、质量保障、市场开拓、茶旅融合等重点工作,促进茶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