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传统小吃如何做大做强?在金华,一个小酥饼撬起了“大产业”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4-19

 

揉面、擦酥、包馅、刷油、烤贴、起饼……半个小时左右,一桶炉内的100多个酥饼就烤制好了。

在金华,一个酥饼师傅在案板和桶炉前忙活一天,可以卖出近千只烧饼。表皮松脆、内质软糯、油而不腻……鲜香满口的酥饼,让众多来到金华的食客念念不忘。

金华酥饼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吃,升级成为金华人引以为傲的产业。

如今,金华酥饼又将发展的眼光聚焦于标准化生产上。

“小酥饼”到大产业

车过浙江的高速服务区,可以看到很多小吃名点,但首先嗅到的一定是现烤的金华酥饼。

酥饼拿到手里热烘烘,吃在嘴里松脆,很过瘾;吃了不过瘾,就买些盒装或袋装产品回家……金华酥饼就是凭借高速公路上的这滚滚车流,销往全国各地,也为广大消费者认知。

来自金华市酥饼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整个金华市区规模较大的酥饼生产厂家有40余家,日产量达6万只,与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了产销联系,全行业销售额已连续多年稳超6亿元。

“在龙头企业引领下,金华酥饼企业品牌意识得到增强。”据金华酥饼行业协会负责人姜建华介绍。

近几年,金华酥饼连续取得多次里程碑式的成绩,20134月金华酥饼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20164月荣获浙江省专业品牌基地称号;2017年金华酥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批准;金华酥饼的制作技艺是浙江省非遗项目。

曹宅镇大黄村,如今是金华酥饼的“根据地”。这个酥饼专业村培育出了 “黄家春莲”“苏香”“黄仕兄弟”等众多知名品牌。

黄家春莲食品有限公司业主黄坤龙说,“黄家春莲”能有今天的发展,就是品牌引领发展的结果:1993年注册“黄家春莲”品牌;1995年开始每个产品都有独立包装,且坚持每年一换;2013年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并开放了金华酥饼博物馆。2011年,该公司在金东区曹宅镇购进工业用地10亩,新建了5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产能规模扩大了,但黄坤龙没有盲目追求规模,还是按照自己“确保质量,手工制作,控制产能”的既定方针在运作,使“黄家春莲”酥饼在金华市场上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

一把“尺子”量酥饼酥饼也有“标准像”

如果说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是推动酥饼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标准化建设则为酥饼产业的做大做强夯实了根基。

412日,由金华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 “金华市食药检院”)牵头,金华市市场监管局、金华酥饼行业协会及多家酥饼生产企业共同起草并制定的《浙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酥饼生产卫生规范》(DBS33/3013-2022)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制订,填补了我省酥饼行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空白。

   据介绍,该标准对酥饼生产选址、厂区环境、卫生管理、食品原料、贮存和运输等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使得酥饼生产更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促使浙江酥饼企业有序生产,规范酥饼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确保原料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

“金华酥饼店在市区遍地开花,香飘四方,为各地来金华的客人增添了口福。作为一个地域性产品,金华酥饼还没有地方标准,这一点显然落后于金华火腿。”作为本次金华酥饼地方标准的起草人之一,金华酥饼行业协会负责人姜建华如是说。

在姜建华看来,一般酥饼企业没有技术标准等支撑,很难扩大规模、持续发展。同时,不管是坚持手工制作,还是提倡机械化制作,没有统一的地方标准难以确保传统口味的流传与继承,不能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从而直接影响金华酥饼在全国范围内的声誉。

据悉,为做大做强金华酥饼产业,让品牌“扎根、传承、发展”,金华市食药检院通过调研、走访、抽样检测等,历时三年完成标准起草。三年时间里,他们走遍省内大小酥饼企业和街边的小作坊酥饼店30余家,对酥饼加工场所、设施、设备、生产加工过程及人员卫生管理等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现场深入调研,对产品食品安全指标及生产环境微生物监控指标进行多次抽样检测,对重要条款、内容进行反复研讨,最终该标准经浙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正式发布。

“规范的发布实施,提高了我省酥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优势,巩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金华市食药检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中举说,该标准也将进一步促进酥饼行业质量的有效监管,为市场监管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执法与技术支撑,推动我省酥饼产业高质量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