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即墨|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即墨“茶品牌”
仲春四月芳菲醉,恰是人间饮茶时。
四月是采茶、制茶和品茗的好时节,也是即墨茶叶进入销售的旺季。独特的地理环境,政府的科学指导,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从名不见经传到占据茶叶市场一席之地,即墨茶叶构建起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滨海特色茶产业带”,同时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业有机融合起来,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沿海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最近几年,即墨茶叶迅速成长,成就了鳌福绿茶、瑞草园、天福林等10余个名优茶品牌,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省及国家级名优茶品牌和青岛市著名商标。
茶场成立时,就着手品牌建设
4月13日,走进即墨区鳌山街道鳌角石村鳌福茶场,只见漫山的茶园郁郁葱葱,茶农们一边说笑着穿梭在茶海中,一边手不停歇的在茶尖上翻飞舞动,不一会手中的茶篮便装的满满当当。“现在正是春茶品质最好的时节,一大早我们就过来采茶,一天收入挺不错。”茶农们高兴的说道。记者了解到,鳌福茶场有着优势的地理位置, 位于天柱山下,年平均气温12度左右,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周期长,常年云雾缭绕,光照丰富,水系系崂山山脉矿泉水,土壤有机含量高,是我国最为适宜种植优质茶叶的区域。
1998年,青岛鳌福茶场率先成功进行南茶北移种植,目前,拥有茶叶种植面积1000亩,建设国际标准制茶车间,引进国内先进的制茶设备生产线,同时严格把控制茶的每一个细节,不仅保证了茶叶的质量稳定,也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鳌福绿茶以汤色清澈、滋味醇厚耐冲泡和独特的豌豆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全国各地,同时被评为青岛市、省及国家级名优茶品牌和青岛市、山东省著名商标。 2022年,山东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工作站也正式落户于鳌福茶场。
“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时一定要抓品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去。” 谈起种茶的历史,鳌福茶场负责人李建道深有感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一直这么做的,茶场成立以来,他坚持种苗、种植、管理、收购、加工和品牌6个“统一”,从源头到销售末端严格把控品质。 据悉,鳌福茶场目前有400余户茶叶种植户,全部统一采购种苗,种植过程中,坚持采用大豆豆粕等有机种植,极好的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同时,定期聘请青岛和即墨等地农业专家对茶农进行定期培训,茶农的种植水平提高了,腰包自然也就鼓起来了,每户茶农平均一年增收3万余元。
为了打造更优质的茶叶,李建道坚持加大技术研发,茶场还聘请了泰山学者丁兆堂教授进行技术指导,2020年,借助专家工作站,鳌福茶场还推出了鳌福白茶和黄茶,并引进新种苗,制作适合北方地区的优质茶叶。
可品、可观、可研、可游的品牌茶产业链
位于龙泉街道的青岛瑞草园,也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目前已形成集品茶、采摘、茶艺表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创意农业与茶文化休闲基地。“用心做好茶,做一个有良知的茶企。”青岛瑞草园负责人吴连英告诉记者,茶叶的品质,就是品牌的关键。
瑞草园从起初建园,到吴连英接手后,茶叶质量均由青岛农业大学的茶学专家教授跟踪监督,她要做的,就是把好生产关。茶园的施肥、灭虫、采茶、炒制等生产过程,都有严格的标准。地里施什么样的肥,施多大的量,都要事先征求专家的意见。杀虫灯的安装、采茶的时间及炒茶的工艺等,也由专人负责。要喝好茶,技术过硬的炒茶师是关键,既得精通传统的炒茶工艺,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炒茶设备。炒茶师在最后一关的严格炒制,使瑞草园富含科研基因的鲜嫩茶叶在经过一系列工序后,转化为一杯杯唇齿留香的香茗。
在吴连英的努力下,瑞草园的红茶和绿茶渐渐地被一众追随青岛本地茶的茶友熟知、称赞。2017年,瑞草园生产的绿茶“墨绿”、“龙泉松针”和红茶“江北瑞红”、“龙泉佳人”在青岛第一、二、三届茶博会上先后荣获青岛十大名茶,绿茶一等奖和红茶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瑞草园一系列茶品牌的打响,极大地提高了瑞草园的附加值,引领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紧接着,吴连英顺应人们周末假日休闲旅游的需要,顺势推出了包括采摘、茶叶科普体验为一体的茶文化生态一日游活动。瑞草园也突然间热闹起来,草木茂盛、花团锦簇、茶香四溢的园子,慕名来了众多品茶人,他们逛园子,看花摘果,细听茶博士讲茶论道,带孩子体验茶农生活,感受小小茶叶带给生活那一丝丝甜味。
瑞草园逐步建成“一园一品一特色,有果有景有文化”的特色文化园区,每天可接待游客500人次左右,为一万余名中小学生普及茶产业的科普知识。疫情前的2018年统计显示,有各界人士近5万余人先后来到瑞草园参观品茶。
吴连英的茶园围绕茶做文章,创造了一条可品、可观、可学、可研、可游的茶业产业链,念活了茶经、舞出了茶韵,让一片片被誉为“瑞草”的茶叶,在她的茶园生生不息,茶香飘远。
一系列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瑞草园的茶叶销售,园内自产茶供不应求。吴连英还顺应周边村庄部分茶农的意愿,成立了“青岛龙泉茶叶专业合作社”,吸收附近的社员近百户。带领社员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茶农种植优质茶叶。
以品牌拉动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作为滨海特色茶产业带的一环,我们还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业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李建道告诉记者,借助乡村旅游,以鳌福茶场为中心,辐射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全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在茶文化体验中心,游客们可以去茶园采茶、体验自己制茶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品尝到丰盛的茶叶宴,累了,整洁干净的民宿让游客有了更好的休憩和放松。据悉,清明小长假期间,茶文化中心10余个茶室全部预定一空,3天时间共接待游客5000余人。
在茶文化中心南面,3000余亩的梅花谷正在申请4A级风景区,2025年即将营业。东部有蓝莓采摘,还建有国内最大的多肉基地,年产值1个多亿。在北面,1000亩茶园可以供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同时还增加了茶农的收入。西面的农家宴,仅在去年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小茶叶”撬动“大产业”,村民们的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种茶,我永远还有敬畏之心。”吴连英说,乡村振兴也就是人才振兴,农民就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与部分茶农交流中,吴连英发现,茶农们掌握的,还是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新科技、先进种植技术知之甚少。于是她积极到上级农业部门申请,于2016年创办了农民田间学校。这所田间学校既有像泰山学者丁兆堂这样的专家教授30多名,也有全省50个基地的实践专家,更少不了当地农业生产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经过几年发展,果茶种植、畜牧养殖方面的师资团队越来越强大,极大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另外,吴连英在山东省内挑选了52个实训基地,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种苗繁育、产业融合、经营管理等方面,组织学员前去参观学习,使学员能学到生产经营新理念、新技术和致富新经验。几年来,瑞草园农民田间学校免费开办了60多期培训,让3000多名农民受益;组织研学活动300多次,参与活动3万人,成为农民成才的摇篮。
记者从即墨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即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2860亩,可年产干茶500吨,产值达2亿元,占青岛市茶树总面积的22%左右,东部沿海山丘区已形成优势区域茶产业带。主要分布在鳌山卫、温泉、田横、金口等9个乡镇,共有茶叶企业、合作社32家,注册商标78个,占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的29%。有11家企业分别通过QS认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90余项认证。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