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一粒粮”的大产业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4-09

 

以丝苗米为代表的“广东粮”,正在开启一场产业之旅。目前,广东正大力加强粮食集聚区建设,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助推“广东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出圈,让种粮农民有收益、多收益。

untitled.png 

惠州市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是广东29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该产业园年生产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丝苗米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三月正值春耕季。在梅州市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近1800台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微耕机等各种新型农业机械穿梭于农田间。播下的丝苗米秧苗,是农民今年丰收的希望。

丝苗米是广东水稻乃至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在广东的农田上,以丝苗米为代表的广东粮食,正在开启一场产业化之旅。而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便是产业园。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有29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

其中,去年省财政支持建设1个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6个丝苗米特色产业园,珠三角自筹资金建设3个丝苗米特色产业园。新增粮食类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水稻)”示范镇2个,省级粮食专业镇29个、专业村262个。

未来广东丝苗米产业园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在《广东省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继续推进水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建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广东丝苗米”产业。

规模化种植引发的“效率变革”

蕉岭地处粤闽赣交会之地,耕地面积仅约为山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这样一个山区县,硬是开辟出了一个以丝苗米为主导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的“秀才郎”等丝苗米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打出了名气。

这个产业园,依托石窟河冲积平原带,整合蕉城等4个镇398平方公里土地,连片发展水稻种植10.5万亩。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越来越多的种粮户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种植水稻家庭农场有46家。而整个产业园实现主导产业年总产值达14.44亿元。

在蕉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看来,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机械化程度,有利于开展统防统治、“三控”施肥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牌的建设。

2018年,广东启动优质稻战略,实施广东丝苗米振兴工程,开始创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至今广东建设了29家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而这些丝苗米产业园,都在朝着规模化生产迈进。

惠州市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也是广东29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横跨惠城区水口街道、横沥镇、芦洲镇等镇街。

“国家特别重视粮食种植,感觉农民种粮的春天来了。”黄国军是惠城区一个丝苗米种植大户,从2019年开始在芦洲镇种植丝苗米,去年拓展到横沥镇。短短几年间,他在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开辟了1500多亩的种植基地。

“要有一定规模,才方便于机械化操作,成本才能降下来。”随着规模的扩大,黄国军已经颇有经验。在横沥镇590亩的种植基地里,就是采用无人机直接播种的。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一天一台无人机可以完成200多亩的播种。而平时施肥、打药等也都可以通过无人机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如果按传统的人工种植,哪怕有10个工人,没有十天半个月都完成不了。

近年来,惠城区通过强化地力提升、土地流转、种粮奖补、复耕复垦、水田垦造等多措并举,丝苗米产业园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年生产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丝苗米年产值也达到20亿元以上。当前,惠城区以丝苗米为主导产业,正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规模扩大了,效率才能提上去。”惠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服务中心主任张玉臣对《南方》杂志记者说。目前产业园内,种植大户的户数占1%左右,种植面积则占总体的15%左右。“随着土地流转,种植大户还会增加,种植面积也会扩大。”他说。

助推广东丝苗米“出圈”

北有五常、南有丝苗。丝苗米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的美誉。

“好一点的丝苗米品牌可以卖到每斤10元甚至更高。”黄国军打算接下来重点做好品牌培育。从《南方》杂志记者在各地产业园的走访来看,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企业、种植大户,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丰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细小粒型是广东丝苗米的典型特征,这与市场上主流的长大粒型的泰国米、短圆的五常米和日本的越光米等形成外观上的明显区别,有利于突现广东优质米品牌特色。

实际上,近年来广东已经有意识地加大培育品牌的力度。

2018年,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组建成立。通过制定广东丝苗米品种标准和产品标准、开展广东丝苗米鉴评活动,打造图标Logo的设计与规范应用,“广东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正快速推进。目前,广东丝苗米团体标准由6项增加到14项,覆盖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

去年,广东先后举行2021广东丝苗米文化节、广东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助推广东丝苗米“出圈”。

而品牌打造,正是各个丝苗米产业园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

自从建设省级丝苗米产业园以来,全省已经培养出近20个优质丝苗米品种,打造了一批粤字号丝苗米品牌。就拿惠州市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来说,园区创建后就新增了3个大米“粤字号”,而“矮陂丝苗米”被列入2020年全国和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这些年来,惠城区农业部门已经多次组织丝苗米产业园的企业和种植大户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省农博会等全国大中型农产品交易推介会,借助农村电商基层服务示范站、京东等线下线上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模式,推广丝苗米品牌。“希望将丝苗米品牌推出省外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张玉臣说。

“我们积极搞活粮食经营,提高丝苗米的产品档次和品牌效应,以品牌价值拉动产业经济效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说。现在市场上丝苗米的价格普遍比其他大米高,农民实实在在地受益。

用工业化思维种粮

“传统种粮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高、效益低,百姓缺乏种粮意愿。要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关键是要实现土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做到种粮不靠天,而是靠机械化、技术和品牌。”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振芳对《南方》杂志记者说。

在钟振芳看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关键,在于解决种粮单一化困境,要用工业化思维种粮。

2018年,海纳农业建设完成了312/批次的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烘干中心、8.5万吨仓量的先进储量技术粮仓、日产400吨的智能化生产加工线、米糠稳定化和稻米副产品饼干生产线、稻谷谷壳环保再造和环保餐具综合利用中心。

“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农业,永远都是传统农业。将农业的前端变成工业后端,比如稻壳充分利用,可以提高10倍以上的附加值。只有延伸加工链,才能反哺农业前端。”钟振芳说。

作为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建设的牵头实施主体,海纳农业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了整个丝苗米产业园的产业链延伸。

张玉臣告诉记者,产业园通过全产业链打造,形成了丝苗米全程机械化耕种、稻谷烘干、稻米加工、米糠精深加工、仓储、电子商务、休闲体验等完整的环节,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实际上,全产业链发展,是广东不少丝苗米产业园的发展方向。

比如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产业园聚焦优质丝苗米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惠州市龙门县丝苗米产业园正在打造成集聚加工、科研创新、生产示范、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农业产业园;清远则依托连山丝苗米、阳山丝苗米、连南稻鱼茶等3个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全产业链开发,打造全市百亿级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

在钟振芳看来,打造产业园区平台,完善加工链条,使每一个环节往科技化转型,才能更充分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只要提高了效益,种粮的人自然会多起来。”他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