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用好“地理标志”打响“特色品牌”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3-31

 

江苏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背靠自然禀赋,孕育出了不少地标产品。近日,淮安市“蒋坝螺蛳”“涟水草鸡蛋”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了江苏地标产品“朋友圈”。

地标产品不仅是一个地区的“代言”,它更能成为强企富民的“金钥匙”。三年前,“横溪西瓜”创成南京首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瓜农直言“一年能赚一辆小轿车”;远近闻名的“高邮鸭蛋”做好“鸭蛋”文章,带动当地5万余人的就业,当地年“鸭业经济”总量突破50亿元;“邳州大蒜”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单,蒜区农户平均亩收益突破5000元。每一个地标产品的背后,都浓缩着一方水土的资源优势、一方百姓的勤劳汗水,都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地标产品的发展,既是地方资源馈赠的结果,也离不开各方面的因势利导。“盱眙龙虾”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地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优势,把龙虾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财政补助基金,“一虾先行、诸业并进”,探索出一条“政策+服务+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路径。现在,提到小龙虾马上就能想到盱眙,去了盱眙第一时间想到小龙虾,“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180多亿元。可以说,借由地理标志产品,如今不少地方正提品质、打品牌、延链条、拓市场,着力将地标产品打造成特色品牌。

地标品牌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但发展的瓶颈也不容忽视。总的来说,主要有市场认知度不高、品牌保护意识弱、产品开发不充分等问题。就江苏而言,与地标产品庞大的数量相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不多。部分地标产品规模小、区域散、缺乏生产标准及专业技术支持,品质、价格差异较大;品牌保护意识的不足和监管的不力,导致产品品牌、销售渠道多而杂,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产品;而受限于储运水平和技术水平,一些地区的地标产品难以打开外部市场,实现高产品附加值。

从长远看,让地标产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在利用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保障体系,细化支持政策,让品牌“有官方认可、有政府扶持、有品质保证”。比如,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完善侵权后的行政保护制度,细化发展标准和配套政策;再如,面对走不出去的难题,要不断整合乡村集体资源和力量,创新销售模式,全面开展地标产品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工作。为地标产品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技术上的阳光和雨露,才能浇灌出更多富民“金果子”,真正实现“打造一个‘地标’,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