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渔民创收打开新路子 象山小黄鱼“出圈”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日前,宁波市象山县“象山小黄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成为继 “象山梭子蟹”“象山白鹅”“象山红美人”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象山县第10件获准注册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目前,象山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位居宁波市各区(县、市)第一。
小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与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带鱼并称为“四大海产”。但由于海洋过度捕捞,小黄鱼自然种群呈衰减态势,各地捕捞量逐年下降。
“为改善水产品养殖品种,优化产业结构,我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小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在2019年时我们象山全人工规模化繁育取得成功,同时开展海区试养。到2020年开始推广养殖,在港湾、一桥、兴鱼等三个基地推广养殖,同时启动‘象山小黄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象山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市场导报》记者。
而今,历经近2年的产品筛选和品牌培育,破解了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难题的“象山小黄鱼”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成为当地富农兴村助增收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就等它们长大了,到二两左右吧,6月底开始起捕上市。”连日来,在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查看人工养殖小黄鱼的生长情况是负责人张先生每天最重要的事。“市民们以往吃到的野生小黄鱼是冰冻的,但是这个人工养殖的小黄鱼是‘热气货’,是最大的卖点之一,销路很好的。”他说。
当地小黄鱼培育养殖基地负责人向记者解释,“小黄鱼养殖推广潜力很大。适温性和适盐性广,耐低温性能优于大黄鱼,适宜养殖区域范围广,在浙江沿海均可网箱越冬养殖;同时养殖周期短、养殖风险低,既填补了市场空白,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对养殖户的增收创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截至目前,象山县小黄鱼全人工苗种繁育达500万余尾,海区网箱养殖面积突破2万立方米,全县小黄鱼全产业链产值达1.05亿元。从小试到稳步扩大繁育再到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象山小黄鱼”申报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精准帮扶。
近年来,象山加强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发展规划及培育措施,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指导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畅通申报流程,提高申报效能;通过实施“统一产品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管理运营”等管理模式,上门指导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运用规范,严厉查处商标侵权案件,开设“象山半岛味道”品牌产品体验中心,拓宽商标保险和商标质押覆盖面,利用“商标保险+质押+维权+服务”的创新模式,为多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保驾护航。
“我们将着力把象山小黄鱼等地理标志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赋能 ‘双轮驱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象山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