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发展融合产业转型,苹果产业开启“二次革命”
我国果树资源丰富、水果种类繁多,庞大的生产量使水果逐渐成为家庭消费的刚需,也使水果产业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10-2021年我国果园面积增速达1.55%,产量增速达3.29%,成为农业朝阳产业。
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山东水果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素有“北方落叶果树王国”的美誉。较好的果业基础也奠定了水果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山东水果产业也开始转型升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水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农业也逐渐向智能化转型,先进的培育技术推动了水果产业的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型科技也助推水果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发展至今,水果产业早已成为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柱性产业,在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推动着乡村振兴。
商丘宁陵地处中原地带,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有着700多年的酥梨栽培史,被誉为我国的“酥梨之乡”。酥梨是当地的特色支柱性产业,为保障产业高质发展,当地将酥梨农业现代产业园升级为省级农业现代产业园,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保障与溯源体系,采用赋码技术,为每个酥梨生成唯一性的二维码,打造市场“放心梨”。为进一步激发宁陵果业发展潜力,当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水果元素为主题,充分挖掘果树的观赏利用价值,推进酥梨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创意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极具本地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为当地经济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无独有偶,同样以果业振兴乡村经济的还有广西北流。砂糖橘是北流市塘岸镇利民村的特色产业,也是村经济的根。经过多年培育,目前利民村砂糖橘种植户约300户,种植面积1500多亩,拥有涉及柑橘的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为将大产量的柑橘快速变现,当地吸取多地优秀经验,通过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由专业合作社主产砂糖橘、沃柑,保证产量质量,由股份经济合作社聘请专业人士管理运行水果加工,管理工厂及寻找合作水果经销商。2021年,当地水果加工厂使用鲜果超560万斤,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股份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产业模式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及村经济的发展。
烟台擘画苹果产业新蓝图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年平均温度12℃左右,年平均降水700毫升左右,无霜期210天,优秀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烟台水果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品质与风味。作为北方的水果之乡,烟台果品基本形成了以烟台苹果为主,莱阳梨、福山大樱桃等为辅,其他特色水果为补充的特色水果产业格局。
作为烟台水果的主要名片之一,烟台苹果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悠久的种植史为烟台苹果的发展积淀了浓厚的历史底色。
在生产培育上,烟台在龙口、蓬莱等地陆续建立园艺场,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培育新品种,打开烟台果品发展市场。在产量突破上,当地先后研究总结出苹果丰产管理技术和乔砧密植早期丰产技术,在全国苹果平均亩产3000-4000斤的情况下,当地亩产值突破万斤。
新经济背景下,相比于其他产业,水果产业前期投资成本较小、商品流通速度快、在营销过程中容易接纳新模式,这些特质在加速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为适应时代发展,抢抓产业机遇,烟台苹果产业发展核心从生产面积转向生产科技、从果品产量转向果品质量。
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烟台先后承建苹果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4个、水果良种苗木繁育重大项目10余项,现有苹果苗木基地5000亩、年产苗木3000万株,2000万株销往全国各地、销量约占全国40%。烟台苹果果品质量过硬,品牌建设有序,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果品企业116个、面积85万亩。除此之外,烟台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
在推动产业转型上,烟台龙口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果农”等模式,盘活各方资金,合理流转土地,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和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形成合作共赢机制,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蓬莱区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方式,推动果业发展,以一产的苹果苗木种植、有机苹果生产为基础,以仓储保鲜、果蔬加工等二产为支撑,以苹果文化鉴赏及生态旅游、信息物流、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等三产为补充,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筹山水林田路、吃住游购娱,打造苹果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