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椒案”唤醒品牌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谢商华:要从“产品出口”转向“品牌输出”
去年轰动全国的“青花椒案”被写入2022年全国两会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碰瓷式维权”不受保护。
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中,最高法的发声,从司法的角度,在链条“后端”进行了“兜底”,而在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谢商华来看,“前端”的品牌建设,也同样重要。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中,谢商华就带来了关于品牌建设的提案。
谈现状
“青花椒案”非个例 维权背后折射品牌建设短板
“青花椒案”轰动了全国,但与知识产权打了30多年交道的谢商华来说,这只是她接触的众多知识产权维权中的一个,“太多这样的情况了。”
谢商华认为,“青花椒案”的胜诉,一方面及时有效地维护了我省青花椒鱼火锅商家的正当权益和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向社会普及了商标知识,唤醒了公众的品牌意识。
“我们对于商标的获权(获得商标权)意识和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谢商华说,“青花椒案”折射出品牌建设短板。目前,我省仍有一些特色商品和特色服务还没有注册商标,也不是知名品牌,“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发展产业上,但却忽视了商标注册以及品牌建设这一关键的内容。”
谢商华认为,这也导致了四川的特色产品依然存在“有‘产品’缺‘精品’、有‘名声’缺‘品牌’、有‘高质’无‘高价’”的现象,“其实,不只是四川,中国品牌发展,都存在这样的尴尬。”
谈建议
改革品牌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五化”培育品牌
在调研过程中,谢商华对品牌建设提出了思考。
“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达143家(含中国台湾8家),占比29%。而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一直只有华为一家中国品牌上榜,占比1%。”谢商华认为,以“产品驱动”而非“品牌引领”是造成29%与1%差距的原因。
为此,谢商华建议高度重视品牌引领的竞争优势,从产品驱动的“成本优势”转向品牌引领的“市场优势”。
“当前国内缺乏真正能把品牌战略落地落实的既专业权威又有足够精力的政府部门来牵头统筹和指导引导。”谢商华建议,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来牵头统筹“品牌协同”,围绕目标市场,构建系统化、协同化、有机化的品牌整体,从产品驱动的“成本优势”转向品牌引领的“市场优势”,从中国产品出口转向中国品牌输出。
同时,她还建议,高度重视“品质科技化、产品(服务)品牌化、外观文创化、管理专业化、传播内容化”等“五化”培育品牌 。“以川茶为例,70%的川茶都是卖的毛茶,我们不仅要在种子、加工工艺上等创新、突破,同时也要打造知名品牌,此外,在包装上、在品控管理上、在深挖推广上,都有很多可以提升的。”
谈未来
从西部到全国 让地理标志小产品托起大产业
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标志,而四川又是地理标志大省,谢商华透露,近年来,四川也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探索。
牵头联合西部12省份共同签署《西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召开“中国(西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促进大会”;建立西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联促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开启“中国(西部)地理标志数字博览馆”……去年,四川在发展优势特色地理标志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谢商华透露,今年,希望通过全国平台赋能地理标志产业更大发展。
在谢商华看来,地理标志小产品托起大产业。“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起来之后,对于乡村振兴有很大的助力和促进。”谢商华说,地理标志相当一部分是农产品,而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可以带来更大的附加收益。
那么,如何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潜能?去年,四川首次发布了《2021四川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报告》。“这是一个摸底。”谢商华表示,接下来,将根据四川地理标志产业的短板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