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这件事,我们“浙”样做
金华雅畈农贸市场设立自产自销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品牌赋能
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缙云烧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在全国各地开设了890家示范店、7000多家经营摊点,并成功进驻西班牙、加拿大等16个国家,年产值更是从4亿元攀升至22亿元。
小小烧饼成功的背后,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持续发力。在浙江,全省市场监管部门运用“地理标志”助力强企富农“提质增效”,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消薄增收”的一张金名片。
“嵊泗贻贝”注册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类产品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后,一颗小小的贻贝成了嵊泗人的致富秘笈。2021年,嵊泗县的贻贝年总产值也达7.7亿多元,形成规模以上县内龙头贻贝企业10余家,近800户贻贝个体养殖户和近5000名贻贝行业用工直接受益。
在金华磐安,成为地理标志商标后的“磐安云峰”铺就了茶农的富裕之路。磐安云峰的总产值从2006年的1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4.3亿元,年均增长9.25%,平均亩产从2006年的1893元提高到2019年5219元,直接帮助茶农增收2.45亿元,惠及8万余人。
“我们要把地理标志放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思考,把地理标志作为乡村振兴具体抓手来谋划,把地理标志对标打造浙江经验样板来推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注册地理标志367件 (253件商标+114件产品),其中14件地理标志商标获得驰名商标认定,18种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互保名录,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相关市场主体经济效益平均提升15%。
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建设方面,浙江市场监管部门一直不遗余力。为了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商标品牌战略,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商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提升浙江商标品牌建设,2018年,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启动 “地理标志商标助力强企富农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又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研究制定下发 《关于开展农产品品牌品质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2021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制定了 《浙江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和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标准引领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近日,“宁海县全国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项目试点”顺利通过验收,这也是宁波首个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
这个试点,根据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特点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需求,重新梳理村级权力事项,构建起涵盖村级重大决策、村级采购、村民宅基地审批等11个方面、36个事项的村级权力运行标准体系,并逐项明确标准的责任主体、事项流程、流程要求、监督依据、保障措施等内容,最终形成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地方标准体系。
“农村干部用权变得更加规范,与群众间的矛盾少了、信任多了,基层社会治理韧性更足了。”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说。
宁海全国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是浙江以标准化助推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引导各地将标准化原理、标准化方法引入乡村治理,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从武义 “后陈经验”到象山 “村民说事”、龙游“村情通”、安吉“五个所有”,先后为标准化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多个“浙江样本”。
实施乡村治理标准化,只是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实施“标准化+”行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其中一环。
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各级标准化项目试点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展。
一边是点缀着花草的清澈小河;一边是鳞次栉比、质朴整洁的农家小院,在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王祥里,走向灼华居的小路安静优美,很有一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趣。嘉兴市市场监管局以 “标准化+江南水乡”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发布《江南水乡特色村庄建设规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并编制执行《绿道系统建设规范》,使农村形成“路通、水清、岸绿、景美、人好”的新景观,创造全民健身运动的优美环境。
“五化”改造
绘就“共同富裕”美好新图景
“老陈,今天猪肉还有吗?” “没啦,卖完了,明天赶早。” “今天卖了几头猪啊?”“不多,十几头。”这样的对话,发生在嘉兴新塍菜场负责人王新林和菜场猪肉经营户陈如荣之间。
在市场内,陈如荣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3000万”,这是因为他的猪肉摊年销售额可以达到3000万,堪比一个中小型企业。
新塍农贸市场 “五化”改造完成后,环境的改善也提升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现在早上10点猪肉就基本卖完了。”说起“五化”改造,陈如荣竖起了大拇指。
2020年8月,浙江省全面启动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五化”改造。农贸市场有着许多先天的零售竞争优势,不仅为周边农民创建了有利的就业创业平台,而且还能助力自产自销农户消薄增收。
“五化”改造后的金华雅畈市场根据乡村市场实际设立了蔬菜自产自销区,每天早上6点左右雅畈本地的农民就将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拿到市场贩卖,形成了雅畈市场的特色。王美娇是雅畈镇两村的村民,他在雅畈镇综合市场卖了30多年的鸡蛋,每天能卖出500斤鸡蛋。
在浙西大山深处,柚农们采摘下来的胡柚,经过几个小时的运输,就会到达宁波农夫产品物流中心。
这得益于双方签订的帮扶协议。在2021年10月召开的第二次商品市场“合作机制会议”上,浙江新农都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市场与温州不凡食品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订了“山区26县帮扶协议”。这些市场有着庞大的市场体系和畅通的物流渠道,通过不断拓展助农产品供销渠道,助力“双循环”,帮助欠发达地区群众共奔致富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