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人勤不负好时光 果树管理正当时
春光不负,农时不误。近日,行走在淅川大地,一片春管繁忙景象迎面而来。
“现在我们正在打石硫合剂,去虫杀虫。以前是我们个人种植,种植产量不高,品质不好。现在加入合作社,我们的产量更高,果质更优。”今年56岁的段玉坤是淅川县滔河乡姬家堰村杏李基地的果农,一大早,他便在地里忙活着。随着近几年杏李的亩产量越来越高,年收入越来越多,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越干越有劲。
入春以来,淅川县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有利时节,全力做好春季管护工作。在淅川县老城、滔河、金河、大石桥等乡镇的林果产业基地里,春季管护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处处可见果民们忙碌的身影。
2月21日,淅川县大石桥乡磨峪湾村村支书多华九一边指挥嫁接一边对记者说,“今天我们村组织合作社的成员,进行高接改良,主要是嫁接蜂糖李,争取使脱贫户早日见效增收,让老百姓吃上定心丸。”
剪枝、拉枝、施肥、打药、嫁接……如今,走进淅川林果产业基地,田间修枝的果农、整枝待发的果树、来回穿梭的撒药车、现场指导的技术员,交织成一幅美丽的林果园林画卷。
2月20日,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的杏李基地里,100多名镇、村干部正在进行果树整形技术考试,有的拉枝、有的修剪,都在全力以赴,力争达到满分。
“林果产业管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我们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引导群众自发科学管理,提高优质果率。截止目前,我们已举办了8期林果技术培训班,先后培训乡土技术员和果农3000多人次,实现乡镇有技术专家指导,村村有技术骨干引领,每块地有明白人管理,推动产业基地标准化、规范化、效益化。”淅川县林果发展中心主任刘德伟说。
近年来,淅川县瞄准水清民富县强目标,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因地制宜发展软籽石榴、杏李、黄金梨等生态林果23万亩,使老百姓栽下“摇钱树”、打牢“致富业”、端上“金饭碗”。集中培育了“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基本实现了脱贫户户均1亩果园。
2021年,林果大丰收,淅川县先后与北京新发地、商丘农产品中心市场、湖南省长沙市红星大市场、红星全球农批中心为代表的机构和企业开展长期合作,78种优质林果产品随水进京,累积销售量达1.7万吨、金额4亿多元,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我们将持续抓实林果产业田间管理,实现林果产业管理提质增效,同时深挖乡村空间,利用荒草地、荒坡地,连片发展蜂糖李、尖顶柿子、连翘、香椿等特色产业,有效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对下一步发展规划,淅川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梁虎兵信心十足。(孟向东 曾倩 通讯员 葛玉顶 杨振辉)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