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理标志”点“土”成金 ——苏州精品特色农产品如何从“土字号”变“金名片”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明确:“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20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2021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一号文件”持续高度关注农业和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提升,特别明确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
近年来,苏州紧紧围绕各地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科学布局,大力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能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传承苏州乡村文化,覆盖市级、县级不同区域的“苏”字头精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集群。
目前,我市共打造苏州大米等28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阳澄湖大闸蟹等1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第三方评估研究表明,苏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建设以来,为苏州农户直接增加收入近40亿元。翻开这些特色品牌农产品的前世今生,从“土字号”到“金名片”,一个个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发展之路,正是产业兴旺的点“金”之笔。
吴江香青菜:传统名优蔬菜的新绽放
位于吴江震泽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二期基地内,著名的吴江香青菜长势良好,从去年11月初开始采摘上市,边种边收,上市周期一直要延续至今年3月下旬。“这几年给土地施了羊粪和菜饼,加上大棚保温措施,这一季香青菜特别香甜软糯。”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副总经理金晓春介绍,吴江香青菜的名气也越来越香,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让这个地方传统蔬菜品种成为市场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基地直销每斤售价5元。
近日,由太湖绿洲现代农业科技园种植的“三棵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其中的一棵菜,就是吴江香青菜。
菜型扁塌塌,菜叶皱巴巴,但炒熟后却清香浓郁、软糯可口……吴江香青菜又叫“绣花筋”,是苏州地方传统特色蔬菜品种,主要种植在沿太湖及太湖西南岸,以震泽、七都、横扇等地为主,以小粉土为主要种植土壤类型,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江中部的盛泽、西南部的桃源和北部的松陵等地也逐年扩种,现已普及至吴江全区,是吴江三大传统名优蔬菜(大头菜、小黄瓜、香青菜)中发展最快的一种。
在吴江,香青菜可谓香飘四方。去年,一场别开生面的香青菜品鉴活动在吴江举行。现场,由农业专家、餐饮机构、美食专家和市民代表组成的品鉴嘉宾,从单株最重、品相最优、口感最佳三个维度,对吴江区8家规模种植基地的精品香青菜,进行品鉴评优。在单株最重环节,来自桃源镇严东村香青菜基地的一棵香青菜,以2.5公斤的重量拔得头筹,获一见“青”心奖。该基地负责人介绍,普通香青菜,一棵的重量在0.5至1公斤。种出这么大的香青菜,秘诀在于用心管理,肥料采用有机肥,把土壤深翻,让土更松软。“这样种出来的香青菜甜度高、吃口好,真正做到了香、糯、甜。”
来自于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种植基地的香青菜,获得一口定乾坤、“青”投意合奖。该基地位于震泽省级湿地公园,背倚十八里长漾,土壤肥沃、水质优良、气候适合。基地自2019年开始建设香青菜生产基地,共有种植面积370亩,其中,露地植区20亩,联栋温室种植大棚2124平方米,桑园套种区50亩,套种区最大可扩展至300亩,香青菜最大年产量可达5万公斤。
2009年,吴江香青菜成为苏州市首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认证的蔬菜品种。2019年,吴江区制订《吴江香青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品牌Logo、广告语与统一商标一并发布,香青菜进入品牌化运作阶段。2021年,吴江香青菜更是和阳澄湖大闸蟹一道,列入国家地标农产品保护工程。
吴江香青菜,是苏州品牌兴农、品牌惠农的一个缩影。地理标志保护是民族经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于农产品而言,也是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重要手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利器。
阳澄湖大闸蟹:驶入“国字号”农产品专列快车道
最近,阳澄湖沿湖地区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内,正陆续投放蟹苗,工作人员按照大小、公母、数量严格把关,全部数据化,打好今年阳澄湖大闸蟹生产的首战。
阳澄湖大闸蟹,产于苏州的淡水湖泊阳澄湖,类属中华绒螯蟹。阳澄湖大闸蟹体格壮硕,足力劲健,外形具有“青壳、白脐、金爪、黄毛”四大特征,是中国三大古名蟹的唯一遗存。
近年来,阳澄湖大闸蟹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日益提升,不仅成为传承苏州深厚吴文化底蕴的响亮名片,更是渔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据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阳澄湖大闸蟹销售持续增长达到45亿元左右,极大带动了旅游、度假、餐饮、物流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实现综合收入350亿元左右,有力促进了湖区百姓就业,实现了发展产业、致富百姓的目标。
去年,阳澄湖大闸蟹产量在10940吨左右。其中,围网养殖区面积1.6万亩,产量1575吨左右;沿湖周边高标准池塘养殖面积7.26万亩,产量9365吨左右。
一组组数据,彰显了阳澄湖大闸蟹正在谱写出新时代高质高效发展的新篇章。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获得,无疑是关键一招。
2019年,经苏州市委、市政府同意,由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作为申报主体向国家农业农村部申报“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并于2020年4月获得“阳澄湖大闸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荣登“国字号”农产品专列,极大提升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市场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阳澄湖大闸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为阳澄湖湖区、阳澄湖沿岸的相城区太平街道、相城区阳澄湖镇、相城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熟市沙家浜镇、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区域,区域面积为516.04平方公里,生产面积为18408公顷(276120亩)。
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获得,真正实现了阳澄湖大闸蟹扩面、提质、增效的目标,尤其是将阳澄湖周边高标准改造池塘养殖的塘蟹纳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畴,使“塘蟹”有了统一的新身份——“阳澄湖大闸蟹”,让沿湖百姓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推动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在生产经营等环节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强化苗种育养,建立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苗种选育方面,协会以科技平台为载体,加强繁育选育、种质改良和提纯复壮,从源头抓起,鼓励和支持建立阳澄湖大闸蟹苗种培育基地。另一方面,建立智管平台,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协会搭建《阳澄湖大闸蟹质量安全智慧管理平台》,以“互联网+农业”的思维,实现对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远程可视化监管。全方位的高清真实场景溯源,实现监管+服务在线化,助力阳澄湖大闸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董浜黄金小玉米:从乡土小食到时尚轻食
去年6月12日,首届董浜农文旅节暨第五届黄金小玉米节在常熟市董浜镇泥仓溇水稻公园开幕。作为当天活动的重头戏,董浜黄金小玉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正式颁证,同时还举行了董浜黄金小玉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和“童颜”黄金小玉米渠道商、物流商签约。
常熟市董浜镇自古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农耕文化深厚,其生产的蔬菜和大米在市场上小有名气。但说起董浜黄金小玉米,即便很多苏州人也并不熟知。“农业农村部门发起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让董浜黄金小玉米‘点土成金’、爆发性成长。”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处处长李俊说。
常熟市农业农村部门和董浜镇在挖掘特色农产品时发现,当地零散种植的小黄玉米虽然种植面积小、商品率低,但却是当地的独有品种,模样小巧,色泽金黄,很有挖掘潜质。经进一步化验,又发现小黄玉米叶黄素含量丰富,外观与口感在全国也少有替代品。紧接着,常熟农科院在南农大研究院的帮助下对小黄玉米提纯复壮,并鉴定了指纹图谱,在董浜推广种植,很快种出“小、黄、糯”的玉米。
围绕小黄玉米,董浜镇加大推广力度,给小黄玉米取名“黄金小玉米”,并注册了“童颜”商标。2017年,董浜举办首届“董浜黄金小玉米节”,300多名电商大咖,以及上海的社区团购“团长”们齐聚,通过电商直播、网络带货,很快为黄金小玉米打开了销路。“童颜”黄金小玉米成为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农业”大会十大爆款产品。2020年年底,董浜黄金小玉米成功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每根长约10至12厘米,6根包装的黄金小玉米重约一斤;色泽金黄,叶黄素含量较常规玉米高50%;煮食后糯香有咬劲……董浜黄金小玉米“小、黄、糯”的特点,适应了现代都市人轻食和健康的理念,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据介绍,董浜黄金小玉米网销每斤卖到十五六元,当地3000亩黄金小玉米每年两茬,年产3000吨左右,年产值近亿元,带动当地千余农户致富。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更是为董浜黄金小玉米的推广赋能。常熟市惠健净菜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惠国介绍:“这个品牌授权我们以后,我们有了正规的销售渠道,然后会拓展一些大的平台,比如说盒马、大润发和浙江世纪联华,还有三江超市一些大型的平台,把它推广出去,让这个小玉米走进千家万户。”
品牌、销路打开后,董浜镇又因势利导,从种苗、种植入手,保障黄金小玉米的品质。当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起了50亩工厂化育苗基地,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玉米收摘后“兜底式”保护价回购,统一包装营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民亩纯收入七八千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