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粮仓”种粮面积和产量连续16年全省第一
“截至2021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已连续16年实现全省第一。”记者从昨天举行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嘉兴农业多项数据名列前茅。同时,2021年度全省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结果发布,嘉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喜获优秀奖,这也是嘉兴连续两年获得该考核全省第一。
2021年,嘉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调整升格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着力构建“党政负总责、部门抓落实、生产保底线、储备保供应、流通保平衡”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不断增加,粮食储备安全保障水平、应急保供能力和流通现代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守底线、划红线,守护“嘉兴良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藏粮于地”。嘉兴积极稳妥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并在全省率先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全市累计发放耕地保护补偿资金3.8亿元。
守底线、划红线,守护“嘉兴良田”。去年以来,全市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14个,调增永久基本农田160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全省第一,新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
强化政策激励,我市出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粮食产业、深化收储制度改革系列涉农、涉粮文件。如我市在规模种粮省补贴每亩120元的基础上,市、区财政再增加每亩70元补贴,有效激发了粮食生产主体积极性。
嘉兴“浙北粮仓”的地位愈加巩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已连续16年实现全省第一,嘉兴以不到全省1/10的耕地贡献了1/6的粮食。
稳产量、促转型,打响“嘉兴品牌”
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71%,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率达84%,规模种粮主体平均经营面积达545亩。与此同时,嘉兴的农业“机器换人”明显提速,北斗终端全面推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89%。
在品牌培育方面,我市积极推进“嘉田四季”“绿秀洲”“盐味农耕”“金平湖”等区域涉粮公用品牌建设,每年举办“禾城好米”评选,让嘉兴人爱上嘉兴米。在此推动下,“嘉兴大米”与中粮“皇家粮仓”联合品牌大米成功面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藏粮于技”。2021年,“嘉早17”等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嘉兴打造现代种业强市的步伐加快。数据显示,嘉兴育成水稻品种覆盖我国南方稻区,“十三五”期间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
绿色、生态种粮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嘉兴首创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氮磷减排超30%。截至目前,全市“万元千斤”、稻渔综合种养等高效生态模式推广面积达37.1万亩。
稳调控、优管理,收储“嘉兴好粮”
既要种好粮,也要储好粮。全市核定的28.8万吨地方储备粮全部按时储存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所需费用财政全额保障。硬件方面,我市粮食仓储设施提档升级加速。目前全市共有58个仓、12.28万吨粮实现充氮气调储粮,代省内粮食企业储存规模达10万吨,居全省前列。
有了这些现代化粮仓,就能让种粮农户安心卖粮。2021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1.2万吨、晚粳谷22.98万吨,分别同比增加3.3%和10.1%。
为了盘活资源要素,我市积极探索成品粮储备委托代储动态轮换,初步形成了仓库租赁、网点布设、成品粮动态周转的储存新模式。
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内容的“五优联动”试点在我市顺利推进。2021年全市“五优联动”优质粮订单数达7万吨,订单面积22.2万亩,分别增长51.9%和29.6%。市本级和4个县(区、市)被评为省粮食“五优联动”示范县。
市商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根松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市商务局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充分履行好市粮安办牵头抓总职能,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