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形成“两山”转化五种模式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省96.6%的水系属长江水系,境内1.87万平方公里属黄河流域,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四川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树牢上游意识、坚决担负上游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经验,实现了流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笔者通过总结分析发现,四川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有5种模式,即山歌水经型、溢出效应型、腾笼换鸟型、品牌塑造型和文化铸魂型。
一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特点是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围绕自身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探索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的路径,践行“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近年来,地处黄河流域上游的若尔盖县一改过去简单的设卡收费经营模式,实施禁牧、限牧的草场每亩分别可得7.5元、2.5元生态奖补资金的政策,仅此一项当地牧民年人均增收700元。辖区内的花湖生态旅游区和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每张门票中分别提取20元、12元反哺牧民,累计兑现景区生态生计补偿超1亿元。同时,以花湖、黄河第一湾两大4A级景区为引擎,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一批文旅新业态也逐渐兴起,目前共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
二是以厚植生态本底带动土地增值的“溢出效应型”。特点是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重塑优美生态环境并重,以增强要素资源吸附集聚和转化能力为目标,推进城市新区或生态环境品质较差的旧城改造升级。通过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吸引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催生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高端人才集聚,进而带动区域资源要素升值溢价。
四川天府新区按照“把城市建在公园里、把组团嵌在绿地中”的理念,全面推行全域森林化建设,逐步构建“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森林生态绿化体系布局,切实提升生态空间的生态价值,目前已吸引5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在此聚集。在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成都科学城里,先后引进中科曙光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1个、紫光集团等80余家数字经济重点企业,新经济浪潮开始在这里蓬勃发展。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带动大批高新企业入驻,也不断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落户安家就业,进而带动区域板块价值升级。
三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腾笼换鸟型”。特点是抓好旧产业的“请出去”和新经济的“引进来”,特别是在资源开发强度较大或资源利用枯竭的地区,围绕扩容提质和转型发展,通过绿色化改造、转型升级,腾出生态环境容量,培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推动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称的宜宾南溪,近年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实施企业退出或入园、排污口取缔、渔民上岸转产,系统推进长江生态综合治理,昔日污水横流、杂乱不堪的河岸摇身一变成为20余公里绿树成荫、草坪环绕的亲水岸线。在“请出去”旧产业的同时,依托生态红利“引进来”国际职教、文体赛事等新经济业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2020年南溪区GDP实现191.02亿元,增速达6.56%,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区。
四是以打造区域生态品牌为典型的“品牌塑造型”。特点是依托特色优质农业资源,按照借力生态、品牌赋能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打造特色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品牌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擦亮生态产品“金字招牌”,实现生态与发展协同互促。
近年来,四川省围绕川茶、川菜、川猪、川果、川药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现已拥有“三品一标”产品5000余个。四川泡菜、丹棱桔橙、唐家河蜂蜜3个地标荣获国家级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安岳柠檬、蒲江猕猴桃等14个品牌入选“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区域品牌(地标产品)前100强,品牌总价值已超过千亿元。通过做大品牌助推生态产品销售增长,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五是以彰显特色生态文化为引领的“文化铸魂型”。特点是挖掘本地“文化名片”并找到生态与文化的契合点,特别是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条件,充分梳理当地文化脉络,挖掘红色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等资源,让绿水青山焕发人文的生命力与活力,创造出人在精神享受、知识获取、休闲娱乐和美学体验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宝兴县,曾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宝兴县将生态、文化元素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依托红军长征文化、大熊猫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等多样化文化基因,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把多彩的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已接待红色教育培训学员3万余名,建成4个大熊猫文化基地、11条大熊猫特色旅游线路和20余种熊猫文创产品,挖掘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荣获“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强县”,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6亿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