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铸质量,强产业,兴乡村!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扫描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1-10-2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品牌化,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我省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出产的农产品品质优良、绿色安全。为使吉优农品走出“深闺”,“飞”入寻常百姓餐桌,近年来,我省将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食用菌、吉林优质畜产品、吉林梅花鹿等七大“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迈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


jpg.jpg 

做足“特”字文章 提升农产品含金量

农业强不强,关键看品牌。从过去的吃得饱,到如今的吃得好、吃得健康,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让农产品逐步迈入品牌时代。多年来,我省做足“特”字文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借助展会平台、采取多种宣传方式,让“吉字号”品牌成为我省优质农产品和区域特色产业的代表性符号,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价格话语权,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实现优质优价。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我省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浙江农本品牌管理咨询公司等国内专业团队,重点打造“吉字号”品牌,编写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等“吉字号”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白城绿豆”“白城燕麦”“公主岭玉米”“抚松人参”“汪清黑木耳”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规划。

加强资金投入,助推品牌培育。通过协调农业农村部资金3500万元,采取省直部门统筹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质量推动和品牌带动等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加强标准化建设,夯实品牌质量基础。推进“两品一标”认证,推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与国家对接,实现品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并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制定了吉林长白山黑木耳、香菇、灵芝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


8c16-9e80b1cf109161146e4ad98ebbfb2603.jpg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有效推动产销对接。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陕西等地组织专场吉林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产销对接活动;在福建、香港、澳门、韩国、日本等地,集中开展“长白山人参”品牌新闻发布会、品牌推介会、参王拍卖会、国际人参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成功举办5届“长白山人参”美食大赛;在北京和杭州建立5家吉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专营店,创建“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并在淘宝、京东等网站开设网店。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品牌影响力。通过聘请形象代言人,机场车站投放灯箱广告牌,制作播出纪录片和广告,举办论坛、评选等方式,让“吉字号” 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认可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梅河大米、榆树大米、双阳梅花鹿”等四个产品获得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吉林农嫂”鲜食玉米、“德乐圆”鲜食玉米、扶余四粒红花生、查干湖黄小米等25个农产品品牌荣获中国农交会金奖;抚松人参、汪清黑木耳、舒兰大米、九台贡米、榆树大米等11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300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名录;48家农业企业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59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录入中国农业品牌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我省重点培育79个市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188个企业品牌,267个产品品牌。全省有效使用“两品一标”产品数量1382个,其中有机农产品160个,绿色食品119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4个。


 dc52-176c825c980dabf2dfd5f4ba3b93a91e.jpg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助推产业升级强农富民

品牌是质量、安全和效益的象征。优质的原料是“吉字号”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我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全程标准化、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以标准确保品牌底气,引领产业升级。

群山环绕、泉水甘甜、林木繁茂、空气洁净,在蛟河市黄松甸镇伟光村黑木耳产业园区,圆柱状的菌袋一串串整齐地摆放在棚架上,形状各异肥嘟嘟的黑木耳从遍布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头来,长势喜人,竞相绽放。

农民在“品牌”战略的引领下,实现了增收致富。“我们村95%的村民都选择种植黑木耳。2014年,从吊栽木耳开始起步,1亩地地栽能种2万段,吊栽能种9万段。我这3亩地种了15万段木耳,一年挣了20多万元。”谈起现在的收益,村民刘立志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我省持续开展“吉林长白山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率先在汪清、蛟河、敦化、靖宇等核心产区,推行统一菌种生产、菌袋配料、栽培模式、生长环境、分选加工标准,辐射带动省内其他产区规范生产,集中打造全国黑木耳标准化生产、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生产基地将严格按照要求完善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体系建设,实现产地环境、产品品种、生产流通、标准化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通过农业品牌培育,有效推动产地市场建设。蛟河黄松甸、汪清天桥岭成为全国黑木耳重要集散地。汪清县天桥岭黑木耳大市场年销售1.5万吨,交易额16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3c9f-539ddb47fd094cf59ad9e9436669aed1.jpg 

截至目前,全省创建国家级特优区10个(包括长白山森工集团1个),位列东北三省第一名。省级特优区32个、市级特优区79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3个,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2个。

“今后,我们将继续抓好产销对接,扩大品牌影响力,着力加强创意策划,强化品牌服务支撑,积极开展线上营销,拓宽品牌推广渠道,不断强化政策赋能,激活品牌提升动力。”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