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苹果撬动大市场:烟台苹果打造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烟台苹果栽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618年。据《中国福山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就有“花红”之称。1871年,美国传教士约翰·倪维氏从美国、西欧等地引入西洋苹果,烟台农民利用枝条嫁接改造当地苹果后,生产出了酸甜爽口、清脆多汁的烟台苹果,中国的第一个苹果由此诞生。
在2020年10月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基础上,烟台市为突出“节会”效应和“产销对接”效益,从内涵上和传播力上提升节会层次,今年的第二届苹果节将以“整月制”形式举办。
掀起“苹果二次革命” 做好“第一品牌”
“烟台是国内农业产业化起步发展较早的地区,在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等方面优势突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农业上市企业15家,年产值1800亿元,农产品年出口创汇30多亿美元,占全国的5%。”在9月23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暨烟台市庆祝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上,烟台市副市长隋子林如是说。
近两年,烟台市矢志不渝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财政专项支持资金累计达到3.15亿元,全市更新改造老龄果园93万余亩,建设标准化示范果园297处,一体化建成烟台苹果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苹果文化博物馆,烟台苹果走上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效益增加的转型之路。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由此可见,从起初的传统农业化种植模式,到现在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的现代化种植模式,不仅仅是小苹果在成长,烟台相关部门的“大思路”也在借得东风来,步步破桎梏。
以蓬莱为例,蓬莱一面壮大苹果产业,一面把乡村振兴做为主要抓手,整理出了“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培育龙头企业、引进束怀瑞院士工作站、率先设立产业孵化器等举措,研发、种植、加工、经营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春风,激活的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一条完整链条的行程,无论是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高价值链,都会令烟台苹果在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方面,强势突破,迎接更大丰收。
打造烟台苹果新生态
近年来,蓬莱区农业农村局和建设银行合作共建的蓬莱苹果大数据交易中心,由苹果大数据平台、苹果物联网平台、苹果交易服务平台构成,通过系统化的系列举措,实现了苹果标准化、交易线上化、追溯可视化、仓储智能化和金融服务一体化。
在苹果标准化方面,可以根据苹果的色泽、果径、果面缺陷等方面,制定统一产品标准,以数字化方式,推动“烟台苹果”自身品牌建设向远向深发展;苹果交易线上化,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打破供销信息不对称,使现有的苹果线下交易转移至线上,拓宽销售渠道;苹果追溯可视化,可在苹果收购季节,对果农和经销商实行赋码追溯,直接将苹果追溯信息展示出来;苹果仓储智能化,通过电子账本取代传统手工账簿,加强出入库及库存管理,实现苹果仓储智能化。同时,利用智能化仓储,对借款人出入库实行动态监管,帮助银行加强贷后管理;金融服务一体化,则可围绕苹果产业链条,嵌入贷款、结算、外汇、期货等金融服务,通过线上操作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有了好决策、好蓝图,关键在落实。
只2020年一年,蓬莱区就实现了苹果产业产值52.6亿元,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近年来,烟台苹果走出去战略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刚刚过去的9月11日,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在广西南宁举办了“烟台苹果 果中‘桂’族”2021烟台苹果推介活动,对烟台苹果走产业化发展扩宽了道路。
做为烟台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独角兽企业”的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做为渠道商代表,与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苹果购销合同,预计可以实现销售苹果十万余吨,销售额8亿元左右。
品牌本身价值赋能打造,产销模式推动升级,让烟台苹果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果农增收富裕奠定了基础。通过主动求变,走南闯北,烟台苹果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幸福果。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