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有好物在山川 绿满青山果满园——淅川县“三线结合”打造富民强县新模式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秋日的淅川美不胜收。行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晶莹剔透的丹江水映衬着层层梯田,红灯笼一样的软籽石榴挂满枝头;鳞次栉比的池塘,大闸蟹身影若隐若现……
淅有好物在山川,这青山绿水间的好物,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淅川人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缩影。伴随着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四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的举办,“绿色淅川”正在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践行“两山论”,青山秀水谋出路
“守山守水,不能守穷。”淅川县县长王兴勇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淅川人甘当源头守护者,倾力呵护一渠清水,真正走出了一条水清民富的发展新路径,成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生动体现。
面对这片生态农业发展的天赐之地,淅川以“水清”“民富”“县强”为目标,确立“生态立县”的战略定位,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短中长三线产业项目相结合,将生态产业穿珠成链,靠青山秀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淅川的农产品“喝”的是一级水源地的天然矿泉水,“吃”的是有机肥,“吸”的是高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实施的是全方位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借着一方好山好水好空气,淅川先后培育出以香菇为主的菌类,以金银花、迷迭香为主的中药材,以丹江鱼、大闸蟹、小龙虾为主的水产品,以淅川乌骨鸡、鹊山鸡、中华蜜蜂为主的畜产品,以软籽石榴、杏李、大樱桃、黄金梨、柑橘、核桃为主的林果产品。现已发展食用菌4000万袋、中药材5万亩、小龙虾2.5万亩、软籽石榴近5万亩、杏李6万余亩;打造5000亩以上示范基地3个、千亩以上基地15个。“亚洲一库”大闸蟹、“榴博士”软籽石榴、淅川乌骨鸡等品牌在农产品博览会上多次获奖。
育特色产业,“三线结合”助增收
“去年秋冬季挖塘、投苗花了8000多元。今年收回成本不说,又赚4000多元。”在厚坡镇唐湾村小龙虾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张家伟笑得合不拢嘴。在马蹬镇寇楼村,村民寇元钦发展了1300亩蟹塘,参与户户均年增收1.6万元;荆紫关镇庙岭村则巧打“丘陵山地”牌,420户群众发展大樱桃1200亩、薄壳核桃2200亩,套种何首乌、花生等,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软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大闸蟹等特色产业已在淅川大地成百花齐放之势。“绿色是产业的底色。”王兴勇告诉记者,“按照快见效、可持续的要求,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短、中、长产业合奏,抓短线短期致富、抓中线保证持续、抓长线打造恒业,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在绿色引领下,淅川短、中、长三线产业相结合的全县产业发展思路愈加明晰:短线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短平快产业;中线大力推广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生态林果,套种林下作物;长线用大交通带动大旅游,用大旅游带动大发展。
目前,淅川“短中长”模式成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淅川经验”,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等特色做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批示。
同奔致富路,“淅有山川”树品牌
踏上致富路,奔向“绿富美”。为了使全面小康成色更足,淅川围绕已形成的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积极拉长链条,促进农旅融合,全面打响“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
“淅有”,取“稀有”之谐音,“很少有的,极少见的”之意。通过举办赏花节、农产品采摘等活动,“淅有山川”品牌逐渐被世人所认知。随着京淅对口协作深入开展,淅川越来越多的绿色有机食品伴随纯净的丹江水源源不断送到了北京,渠首“生态农产品”名号正在打响。在各种推介会上,味美鲜香的丹江鱼、通红发亮的小龙虾、个大粒满的软籽石榴、天然健康的福森源凉茶……凭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生态绿色”的招牌,淅川琳琅满目的优质生态农产品一经亮相,就赢得了产品采购商的青睐。
坐拥天赐之山、地造之川,配以稀有文化融合稀有山水、稀有物产酿造的稀有美味,淅川正围绕生态绿色的优势,将水果、水产、畜牧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涵盖至公用品牌之中,真正依靠品牌的力量,为淅川农产品走进市场贴上一张靓丽名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