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黄山:从饮茶到茶饮

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许昊杰 更新时间:2025-07-03

盛夏皖南,春茶季的喧嚣虽已沉淀,但属于这片土地的茶香故事仍在绵延,茶叶销售、茶园管护、茶饮品研发生产……忙碌未曾停歇。我省320万亩茶园托举出的茶产业,已成为茶农致富增收的富民产业。

要想进一步实现“世界徽茶”的梦想,仍需久久为功,突破短板。面对“大而不强”的瓶颈,以及茶产业链不长不强、三产融合需进一步提升等众多产茶大省面临的共性问题,安徽茶产业如何历久弥新,为世界奉上一杯更好的徽茶?

其中,以太平猴魁闻名、拥有7.5万亩生态茶园和近7万茶农的黄山市黄山区,从传统名优茶的地标,到加工业“聚链成群”的高地,去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超32.6亿元,正成为观察徽茶新业态的最好样本。

从一杯清茶到一瓶茶饮

“关于新茶饮要协调的事,都可以找我!”

617日上午8时许,在接到某茶企负责人的电话后,黄山区副区长苏俊颖爽快回应。他告诉记者,新茶饮不仅是消费热点,更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茶产业要做强,必须走工业化路径”。

跟随他,记者来到黄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23年,黄山区便跻身全国“新中式茶饮发展先行区”,眼下这里的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以园区4家头部新中式茶品企业为例,去年总产值达3.2亿元,而截至今年5月底,4家企业产值已超去年全年,达3.9亿元。

“新茶饮兴起是安徽的机遇。”黄山毛峰茶业集团是园区内最早落地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揭国良认为,安徽在茶饮研发和加工上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和扎实产业基础,未来可期。

“深加工茶叶重内质,要安全又要风味佳,徽茶同时具备这两点优势。”相距不远,黄山水工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正南同样看好安徽。去年冬天,霸王茶姬以黄大茶为基底的饮品“晴山栖谷”,两天卖出300多万杯,水工茶业便是原料供应商。

发展方向的转变,源于市场巨变。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全国茶园面积及茶叶产量快速增加,茶叶销售遇阻。我省亦不例外,茶产业“产业链不够长也不够强”“融合发展不够深”等问题凸显。

与此同时,有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仅新式茶饮方面,2024年全国市场规模已超过3500亿元。今年安徽茶博会上,新茶饮、茶啤酒、茶冰淇淋等“茶+”创新产品销售火爆,诠释徽茶蓬勃发展的新活力。

从饮茶到茶饮,一片叶子经深加工幻化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实现增值。目前,黄山区已引进农夫山泉、华绿园生物、水工茶业等一批“顶天立地”的头部企业,并培育了一批“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区内有茶叶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1300多家、茶企520家。在黄山市,已有茶行业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7家,黄山市成为全国新中式茶饮原料核心供应基地。

“黄山市,特别是黄山区,以新茶饮为代表的茶叶精深加工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走在了全省前列,其经验和路径值得全省研究借鉴。”安徽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叶云表示。

从清茶到茶饮,一字之变变出广阔天地。近年来安徽在茶园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产值不断跃升,全产业链产值从2022年的734.68亿元提高到去年的900多亿元。

“双手炒茶”到科技和资本密集

在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一瓶零售价5元的花茶饮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拧开瓶盖,茶粉从盖中落入水中,瞬间溶解,一杯茉莉花茶即刻呈现。“它配料仅有水和茶粉,无任何添加剂。而且茶水分离,饮用时再融合,保证口感。”华绿园公司总经理章志强介绍。

这看似不起眼的饮用方式转变,背后是科技和资本的加持。

“光是这条冷冻干燥产线,就投资了1亿元。”记者随章志强走进厂房,据他介绍,为实现“冷水冲泡”,公司还自主研发了超音速流体粉碎、超低温瞬时浓缩等技术。

“不要小看这个瓶盖。”章志强指着茉莉花茶瓶盖解释,它的“锁鲜技术”可以保证阻隔性和气密性,在业内领先,由此也签下伊利集团4亿元订单。科技加持下,华绿园生物科技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功能性植物饮品研发平台。

在农夫山泉黄山工厂,通过传送带,一辆特殊的鲜叶收集车正将刚采摘的太平猴魁鲜叶送入库内。为了把这些无人问津的夏叶变成新风味的茶饮,一系列科技支撑下的研发正在进行。

“就拿这辆鲜叶运输车来说,它能在高温天气下维持仓内低温,防止叶子变质,目前国内还很少有企业使用。”农夫山泉旗下雅叶公司车间负责人张贝贝解释道。

技术能走多远,产品研发就能走多快,市场就能做多大。在李叶云看来,科技引领下的资本积聚,已成为当下茶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技术引领下的单品爆款,消费形式的变化,正带动茶饮新业态的不断迭代。”李叶云说,哪里有技术高地,哪里就有资本汇聚,进而形成产业高地。

黄山水工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新茶品行业原料供应、应用方案服务、品牌输出的一站式新茶品解决方案服务商,推出2000余种新风味茶,服务超过800家茶饮品牌;黄山毛峰茶业集团成为立顿核心原料供应商,袋泡茶生产能力为亚洲最大。

“我们正编制《新中式茶品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检测检验、低温冷冻、冷藏保鲜、科研平台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吸引更多更好更强的社会资本进入二产,优化产业生态。”苏俊颖介绍。

他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试点探索,比如以黄山区为试点,探索茶工业集群产业生态综合发展模式,为全省积累经验,寻找新发展路径;对茶鲜叶原料基地给予宜机化改造奖补;对检测检验、冷冻冷藏、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事项给予建设奖补等。

“两个巴掌”炒出的叶子到科技催生的琳琅满目的新式茶饮,徽茶发展正加快动能切换,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短、散、小”到全产业链跃迁

科技赋能之下,茶产业精深加工成为产业链延链强链中的关键一环,并形成强劲的拉动效应,改变产业链“短、散、小”的现实困境。

保证茶叶的优良品质是产业的基础,为此,黄山区打造出一套“标准+科技+品质”三位一体的质量体系。

“看,太平猴魁有了专属身份标识!”黄山区茶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陈远志轻点鼠标,屏幕上全区种植主体、茶园面积等数据清晰呈现。这套太平猴魁地理标志保护茶产品认证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让生产过程可视、可控、可追溯。

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南综合试验站的种质资源圃,集中种植着20多个柿大茶良种。“茶企在制作高端猴魁时,只选用传统品种。”全国知名茶叶专家李杰生表示,保护研究、推广利用好地方传统品种,才能稳步提升名优茶核心竞争力。

精深加工驱动全链增值,实现了茶叶增值与茶农增收双赢。在华绿园公司,章志强给记者算了笔账:“企业收购干毛茶的价格在每公斤60元至100元,每5公斤干毛茶可以生产1公斤茶粉,每公斤茶粉价格在500元至1100元”。

目前,黄山区的新中式茶品企业每年从省内外采购干茶近8000吨,成为消化茶叶原料、带动茶农增收的重要力量。

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围绕打造“中国名茶最强区”“中国新中式茶品之都”两个定位,黄山区努力构建“三茶统筹”“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工厂何以变景区?在农夫山泉黄山工厂,每条产线1秒钟就可以生产25瓶饮用水或15瓶茶饮料,近1公里的玻璃参观栈道,可以看到农夫山泉产品生产、包装、码垛的整个过程。“工厂内设有多媒体厅、研学互动平台等设施,直观感受一瓶水和茶饮的生产全过程。”农夫山泉黄山工厂行政科负责人李姣介绍,该公司积极打造工业旅游,已与旅行社、研学单位合作推出休闲观光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传统茶企也在新茶饮赛道中积极布局。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丽彦告诉记者,公司还在合肥打造了“猴坑茶空间”,开发“方小魁”新中式茶饮,传播徽茶文化。

目前,黄山区已连续举办19届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建成一批休闲文旅茶空间。苏俊颖表示,黄山区还将加快推进、及早建成更多集商务活动、休闲体验、心灵休憩一体的朝代茶馆及主题庄园,并深度融合茶学、茶画、茶艺表演等文化元素。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去年,我省以“茶文旅”为代表的三产产值超过380亿元,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从传统茶园到现代工厂,从一杯清茶到多元茶饮,徽茶产业在科技赋能、链条延伸、业态融合中,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记者 许昊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