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擦亮地理标志“金名片”
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秭归脐橙挂满枝头,汉南甜玉米清香四溢,五峰古茶道镌刻着岁月痕迹……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地理标志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也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金名片”。近年来,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强化地理标志保护,让“土特产”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如何让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湖北检察机关的探索提供了生动注脚。
地理标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的侵权问题。检察机关需突破传统职能边界,运用“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为地标产品提供全链条司法保护。譬如宜昌市秭归县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为“秭归脐橙”地理标志构建了综合行政司法保护新格局。刑事检察严惩假冒注册商标、销售伪劣化肥等涉橙犯罪,为橙农追赃挽损,有效维护市场秩序;民事、行政检察优化服务,联合制定《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对可能影响脐橙产业发展的行政执法活动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监督力度,助力协会规范秭归脐橙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的归口管理、授权使用;公益诉讼守护安全与生态,推动无人机管理规范、督促洗果厂环保整改,综合履职将脐橙的“甜蜜事业”锻造成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生动诠释了检察机关在服务保障地理标志保护上大有可为,也为基层检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发展大局提供了可借鉴的“秭归样本”。
地理标志保护涉及农业种植、质量标准、商标管理、市场监管等多环节,常因部门职责交叉导致“监管真空”。地理标志保护的“九龙治水”困局,检察机关需以检察建议为杠杆,撬动行政资源整合。譬如,武汉经开区检察机关发现电商平台出现大量假冒未上市的“汉南甜玉米”,缘于商标管理方存在维权滞后、管理漏洞等问题。遂通过分别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农业技术部门终止商标管理委托协议、组建专业团队更新《地方标准》;推动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售假企业;建议知识产权部门综合运用相关职能加强对“汉南甜玉米”地理标志保护,建立了“产地认证——电商数据——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并以此案办理为契机,牵头制定《促进汉南甜玉米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明确12部门职责,实现侵权线索共享与联合执法闭环,让“汉南甜玉米”年产销量达6万吨,产值达1.2亿。检察机关以联盟机制打破部门藩篱,以数据共享破解监管碎片化,以规则共守明晰权责清单,方能变“多头管理”为“握指成拳”,这既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对群众“钱袋子”的切实保障。
酒香也怕巷子深,地理标志保护若仅停留在打击侵权、事后救济层面,难以释放其带动乡村振兴的深层价值。检察机关的司法服务正从“被动维权”转向“主动赋能”,通过法治手段激活地理标志的文化溢价、产业聚合与品牌增值效应。譬如宜昌市五峰县检察机关守护“万里茶道”非遗资源的实践,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典范。五峰检察机关一方面修复文化根基,针对古茶树遭破坏、茶道节点风貌损毁问题,督促完成古茶树资源普查,建立“一树一档”数字化档案,联合文旅部门修复万里茶道沿线14处文物节点,恢复青石板路、骡马驿站等历史场景,奠定茶旅融合基础;另一方面激活品牌价值,联合法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出万里茶道节点湖北省首份《司法保护令》,有效提高了公众对“五峰茶”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认识。五峰检察机关以“茶马古道”为轴,将司法服务从维权战场延伸至产业前沿,证明真正的保护是让地理标志“活”在当下、富足未来。
地理标志保护非一日之功,需法治护航久久为功。面对一个个承载着荆楚大地物产精华的地理标志,湖北检察机关将持续从“个案惩治”转向“系统治理”,突破“单兵作战”形成“多元共治”,超越“权利守护”升级“产业赋能”,不断释放地理标志蕴藏的富民潜能,让检察蓝成为擦亮地方特色产业“金名片”的最亮底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