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茁壮“主枝”——产业提质,农业显露新景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1-05-28

 

说起周至,人们即刻会想到猕猴桃。

的确,猕猴桃恰似周至县的一个符号。正是在培育这一区域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周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农村产业发展体系,并充分运用在脱贫攻坚当中,使之成为较早摘帽的县。

都说“金周至,金周至”,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周至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依然落笔于乡村产业,并由猕猴桃扩散开来,主攻产业与就业,抓住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相信,随着乡村产业的根系、主干、枝叶的茁壮,结出的果实自然更加丰硕、鲜美。

现在,周至县深化优势产业带动、经营主体帮扶、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培训服务、惠农保险护航、电商帮扶助力“六个全覆盖”的产业发展路子,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

“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是周至最为鲜亮的两张产业名片。此外,蔬菜、杂果、中药材等种植业和猪、牛、羊、禽畜、中蜂等特色养殖业,共同绘就了这个现代农业大县的“产业谱”。

 

 203fb80e7bec54e786010728a57517584ec26ae8.jpg

△ 村民在采摘猕猴桃 视觉中国供图

脱贫路上,咬定青山,周至的这些特色优势产业,也从栽好育好到硕果累累,从播种生根到郁郁葱葱——扶持带动1.13万户贫困户发展猕猴桃3.72万亩,6396户发展苗木花卉1.80万亩,4329户发展杂果1.33万亩,2868户发展中药材等林特产业1.08万亩,2773户发展养殖业。

协作+品牌:

产业发展摆脱帮扶“拐杖”

“现在随时都可以品尝‘周一牌’猕猴桃,因为我们已经做到全年销售无空挡。”楼观镇周一村第一书记史立业指着村里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分拣车间外等候装车的果品专用集装箱说。

这主要得益于村里在三年前就建起了60座猕猴桃冷藏库,年贮藏能力达4000吨,不仅可以满足本村冷藏鲜果的需求,还可以租赁储藏;两座小型猕猴桃果干加工厂,年加工猕猴桃鲜果近千吨。全村92%的农户参与猕猴桃产业,农户90%的收入来源于这个产业。全村人均猕猴桃收入15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95%以上。

“实际上,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渐深入,我们意识到,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完善,要靠自己,不能仅仅依靠帮扶单位。”周一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齐平介绍说,周一村2007年就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优势主导产业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起步比较早,从贫困村马岔村和几个产业发展薄弱村并入后,在发挥猕猴桃带贫益贫的同时,尽快把分散的“游击队”打造成集团作战的“野战军”,增强品牌效应,让产业尽快具备依靠自身实力在市场里淘金的能力就成为首要任务。

 

 b17eca8065380cd736b38ca8ba09213c5882819f.jpg

△ 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农在管护猕猴桃 视觉中国供图

为了进一步擦亮品牌,周至县严格执行猕猴桃生产准入制度,对全县各猕猴桃生产基地和规划用地的土壤质量、地下水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等逐项进行检测,对达不到无公害猕猴桃产地环境要求的,不准其发展猕猴桃生产;实行无公害猕猴桃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施肥、用药及生产过程实行安全监控,对达不到无公害标准的猕猴桃,禁止上市销售。

周至县的镇村街道门头标识,最惹人瞩目的当属电商服务网点。不少乡村产业借助电商,摆脱了帮扶“拐杖”,走向市场。阿里巴巴、京东、赶街等知名电商平台特产馆成为当地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集散地。县里建成运营的全省首个农村电商大数据平台,联手顺丰、德邦、邮政等快递企业,全县316家线上电商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7万户,线下302家猕猴桃、苗木花卉销售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3万余户,实现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帮扶全覆盖,2020年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48亿元。

目前,由驻村第一书记、电商专家、创业者组成的本土电商创业讲师团,走乡串村给村民们传授电商知识和实战经验,帮助乡村产业“上网登云”已成常态。

龙头+电商:

产业经营形成“自创”体系

“以前贫困村缺乏致富平台,村民单打独斗做啥亏啥。”作为全省第一个村级联合党委——同时兼任竹峪镇丹阳联村党委书记的李想说,在脱贫攻坚阶段,按照产业相同、地域相邻、取长补短、做大做强原则成立的联村党委,就是想通过成规模体系的产业发展“联合体”让贫困户通过农产品供给和劳务获得收益。

骆峪镇黄家湾社区是周至县最大的扶贫移民搬迁社区,“社区工厂车间”里,流水线上30多名女工正在娴熟地制作儿童立体图书。十几分钟时间就能装订完成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童书,都是孩子们心仪的热门读物。

这个社区安置的大多是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子女就学不便、收入困难、返贫风险高、脱贫难度大的群众,为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镇里引进西北地区大型书刊印制骨干企业——西安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童书装订分公司20205月正式运营生产。这是黄家湾扶贫移民搬迁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社区工厂一期)项目。目前上岗工人8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每人每月工资3200元至4300元。项目二期建成后,将有200多人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了。

帮扶企业成为市场主角,拉动了脱贫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现在的日子比蜜甜,这都要感谢我立坤哥。”马召镇北西沟村二组王爱红口中的“立坤哥”,叫周立坤,是土生土长的马召镇东火村人。同时,他还是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西安秦周乡村农业发展集团公司的董事长。2016年开始,他利用自己20多年的养蜂经验投身脱贫攻坚战。在周至县五镇(板房子镇、厚畛子镇、陈河镇、马召镇、骆峪镇)10个村520户贫困户中推广中蜂养殖。王爱红就是其中的受益户之一,他不仅得到了秦周公司免费提供的10箱中蜂,免费参加培训,优先收购销售蜂产品,而且登上了网络直播平台,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示范户。目前,秦周公司扶持的1450户贫困户中有2000余人接受了养蜂技术培训,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花开几枝”到“满园芬芳”,周至县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与打造产业基地齐头并进。77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6655户,264个村级经济合作组织、274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万余人。一批曾经的产业扶贫典型,成为引领群众增收的主力军。

资金+科技:

产业成长厚培独特“土壤”

“有了县里每年1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的注入,我们现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底气更足了。”集贤镇赵代村的致富带头人周思红信心满满。

资金短缺是挡在贫困群众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杠杆效应,解决涉农资金“零、乱、散”的问题,周至县按照“因需而整”“应整尽整”的原则,将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2018年、2019年为每个贫困村注入105万元、非贫困村注入30万元,2020年安排2680余万元,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消除集体经济发展“空壳村”;20182020年为有发展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提供30005000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更新品种、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扶持资金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c9fcc3cec3fdfc03b360df2dc2720b9ca5c226db.jpg

△ 农户分装猕猴桃

“生病政府给免费治,发展种养殖业政府出资扶持、指导,但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产业遇到灾害,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哑柏镇上阳化村贫困户刘社社的担忧在201762日,成为周至县创新推出“脱贫贷+助农保”的缘起。这一举措主要是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开发涵盖自然灾害、家庭种养殖、人身意外伤害等为一体的“助农保”,每户每年保费160元,由县政府与人保公司按照82的比例共同出资,贫困户不用掏一分钱,为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保驾护航,2017年至今共理赔79961632万元。

周至猕猴桃栽植面积全球第一,但是受种植技术、管理方式等影响,品质参差不齐。

“增施有机肥就是为了更好地改良土壤,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的能力。”年届七旬的周一有机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总监赵志修定期会在地头为果农们耐心细致讲解。他告诉,根据测土配方,他在有机肥厂定做了900吨有机肥,按一亩三吨的标准,施放后土壤肥力可提高4成以上。

对于猕猴桃作物而言,有着数十年猕猴桃种植经验的土专家赵修志最有发言权,他对技术改良、品质提升有着独到的见解。“全国猕猴桃产业布局持续扩大,猕猴桃优势产区逐步成形,给周至猕猴桃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作物技术,通过做优做精做细做实猕猴桃作物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果品品质。”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像赵志修这样的农技专家坐镇坚守,周至的猕猴桃产业品质连续多年保持稳中有升。

目前,周至县成立的“产业发展110”技术服务中心、百名科技人才服务团和76人的本土农技专家团已成为全县产业技术支撑的“生力军”。

这支队伍按照“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要求,采取“扶贫基地+职业技校+农民工就业培训+各镇设点培训+手机联网”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产业脱贫技术“田间课堂”,定时向农户手机上推送“科技知识、技术指导、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等服务信息,217名技术员随时待命上门服务,603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包户指导风雨无阻。技术服务的全覆盖,已经融入周至产业振兴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