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从下姜村到“大下姜” ——浙江淳安乡村文化共富观察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周传人 更新时间:2025-04-17

ac613562-eef9-4586-900f-6a387e8e87b9.jpg

俯瞰下姜村

 

在浙江省广袤的大地上,面积10.76平方公里的下姜村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村庄。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个浙西偏僻山村先后成为八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凝聚起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2003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下姜村调研,指出阻碍下姜村走上富裕之路的症结所在是“没有做到优质高效和错位发展”。

20多年来,下姜村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绿富美”的转变,成为全国文明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草长莺飞,万物勃发。记者从杭州出发,一路向西,来到“梦开始的地方”下姜村,感受它的喜人变化。

下姜端牢了“生态碗”

“要给青山留个帽”

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的民居依山而建,漂亮的民宿令人心旷神怡……在下姜村原党支部书记姜银祥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下姜村。一进村,“一滴水研学营”展示厅门口的巨型“一滴水”艺术装置引人注目。姜银祥介绍:“这是下姜村变迁的见证。下姜村的发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浙江省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

不了解下姜的过去,就听不懂姜银祥的话中深意。

下姜,古名“雅墅峡涧”。800多年前建村时,它便被寄予了诗意栖居的愿望。但直到20年前,地处山区、缺地少田的这里依然是个穷村,村民以砍柴、养猪为生。急于摆脱贫困的下姜人在山上造起土窑,最多时,40多座木炭窑同时开烧,大量树木被用于烧窑,树木日渐减少,村庄上空缭绕着呛人的烟雾……

生态问题是下姜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当时浙江许多农村面临的难题。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农村地区一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发展的同时,村庄面貌却不尽如人意。

转机发生在2003年。那年4月,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来到下姜,看着被砍“秃”的山,他说:“要给青山留个帽。”从下姜回去后不久,当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展开:花5年时间整治和改造1万个村庄、培育1000个示范村。

在村民姜祖海家,我们见到了村里的第一个沼气池。猪圈与沼气池相连,厨房和卫生间配套改造,既解决了污水的去处,又提供了照明、做饭的能源,省了砍柴烧火的事。

“千万工程”为下姜带来了一场变革。从改建沼气池、道路改造提升、公共卫生设施建造开始,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村庄环境持续改善,村民生活品质也得到大幅提升。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转变,下姜村村民开始封山育林、清理河道。

而今,走在下姜村,青山绵延、秀水穿行,村容整洁、村舍俨然。

下姜的生态故事举世瞩目。2018927日,联合国举行“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当时还是一名返乡青年的姜丽娟和全省4位农民代表随省代表团赴联合国领奖,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宣布奖项时,姜丽娟忍不住热泪盈眶,她为家乡的美丽蝶变自豪,更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骄傲。

20245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期间,欧洲时报首页转9版刊发了题为《梦开始的地方一个中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的文章,向欧洲人民讲述了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下姜村的美丽故事。

彼时,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展览会现场,一个来自杭州的展位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淳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那一刻,我们自豪地向外国友人介绍,这些产品来源于深藏大山的下姜村。”

吃上“旅游饭”、来了“新乡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先牢牢端好“生态碗”,再变着法子吃“旅游饭”。

“从找回绿水青山开始,下姜旅游业慢慢起步,渐渐有游客来村里游玩了。”姜银祥说,一方面,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下姜通过举办风景观光、水果采摘、农事体验、民俗节庆等活动,把游客引进来,再顺势发展农产品售卖、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另一方面,由政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导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就业,培育乡村烧烤、石头画坊、竹编坊、麻糍铺等文旅消费业态20余种,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

2019年,下姜村首开先河,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迈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当时招聘的福利待遇为18万元基本年薪,绩效不封顶。随后,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在杭州余杭、湖州安吉等多地乡村开展,给出的基本年薪也由18万元提升至20万元,甚至有两个村的绩效奖励最高达百万元。

“下姜是一个游玩点,白马红色基地也是个游玩点,再加上夏峰的葛根产业、抹茶庄园等,它们串成了一条线。我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团体。”202010月,村民杨璐珽辞去了在杭州的工作,和妻子余月仙回到下姜村发展。余月仙成为下姜村农品展示馆的一名员工。余月仙说:“这里算是一个农产品的小型超市。我们把周边比较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帮他们售卖。”

“一二三,茄子。”下姜村村口,“梦开始的地方”标语牌十分醒目,一波又一波游客争相与之合照。“我们是从南京来的,一下车就感觉到空气很好,风景也漂亮。”走进下姜村的共富后巷,游客体验蓝染、打铜等,互动式、沉浸式的工坊带给游客别样体验。

据了解,2023年,枫树岭镇升级乡村运营模式,对下姜村后巷进行了升级打造,设置了文创、农创和营造社三大板块,增添陶艺、铜艺、蓝染、手工皂等手工工坊,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还在产业发展中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我们通过农创、文创带动了村民就业,同时做好微加工,把当地农产品加工成市场需要的产品,并打通市场渠道进行销售,这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吸引了返乡创业人才。”杭州千岛湖后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经理张译文表示,他们跟当地农户合作,把农户采的野茶等设计成文创产品,通过相关销售平台推广售卖。

乡村小道、农户房屋、民宿餐饮、手工工坊、产业窗口……如今的下姜村共富后巷,已经成为了村民、新乡民的高品质休闲空间,也成了游客休闲度假的打卡地、产业创客人群的创业孵化集聚区和乡村振兴成果展示交流的会客厅。

青山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老泥水匠化身“渔民”,披着斗笠在岸边向观众展示渔樵耕读中的撒网捕鱼场景。忽然,水面传来一段悠扬的对歌,唱出江南水乡的闲适……自20245月首次亮相以来,生态水景演出《下姜·梦开始的地方》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为下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下姜接待游客56.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72万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31元,较2002年增长约19倍。“跟村里老百姓交流,会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股力量,他们的笑是心底流淌出的开放和自信。”枫树岭镇党委书记余慧梅说,“如今,村民靠着好生态吃上了旅游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村子里又有了新民谣,唱起了‘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人如织进下姜’。”

种下了文化、留住了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征程中,和下姜村一样,浙江乡村在收获“金山银山”的同时,开始回望脚下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文明诗意,书写出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姜银祥认为:“下姜留住的不仅是绿水青山,还有乡愁记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起,从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入手,浙江率先在农村打造文化礼堂。下姜以姜氏家规为基本载体,建起文化礼堂,对村民进行全方位的道德礼仪风俗教育。文化礼堂建成后,下姜又陆续建好了农家书屋、篮球场、文化长廊,为村民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新场所,注入了新内容。

耕读传家久。姜氏宗谱记载着传了800多年的祖训:“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孙,睦家族,和邻里,慎交友,择婚姻,扶节操,恤孤弱……”

最近,姜银祥计划和文化特派员、村干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对姜氏宗谱进行挖掘整理。“在文化特派员的帮助下,我们准备重修宗谱,传承家族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姜银祥告诉记者。

姜银祥提到的文化特派员是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处干部胡逢阳。去年5月,他作为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之一,被选中联系结对淳安县下姜村,开始了他的特派员之旅。根据工作部署,特派员需要在两年时间里,协助指导一个行政村,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以及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

比起上述头衔,身为青年学者的他,更喜欢自称为“下姜村的新村民”。“这些年下姜的变化天翻地覆,和这样的‘明星村’结对,坦白说压力不小。”胡逢阳说。

“还记得第一次来到下姜时,青山相伴、绿水环绕的环境让我格外舒畅。比起物质需求,我更关心村民当下究竟有哪些精神文化需求。我找不少人聊了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既热情也很实在。”胡逢阳回忆说,“村民告诉我,现在吃的用的不比城里差,他们希望晚上文化活动多一些、热闹一些。村里的农创客告诉我,创业都有政策支持,就是技艺提升上遇到瓶颈,希望有专业人员来村里指导。”

胡逢阳告诉记者,这些质朴的话语,让他感受到村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也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他认为,文化特派员的责任不仅是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也不仅是完成一个文化项目,而是通过文化赋能,为乡村种下文化,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目的。

比如,在村课研发方面,胡逢阳充分利用省社科联的平台优势,与各大高校合作,会聚了乡村治理和公共决策领域的专家,为下姜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也挖掘村民中的潜力股,共同研发课程、宣讲理论,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在胡逢阳的推动下,一支以年轻村民为主的“岭上草帽宣讲团”应运而生。这支近40人的团队,不仅讲解党的创新理论,还普及农技、电商、法律及健康生活等村民迫切需要的知识,推出了“二十讲”首批精品村课,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下姜富”到“村村富”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希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发扬先富帮后富精神,带动周边走共同富裕之路。”20204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嘱托下姜。

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下姜的故事并未止于下姜。从“下姜富”到“村村富”,下姜正书写“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故事。

2019年,为发挥下姜的示范带动效应,淳安县按照“跳出下姜发展下姜”的思路,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以下姜村为核心,携手周边24个村庄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设立“大下姜”联合党委,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连接,打造“共富联盟”。

近年来,“大下姜”通过党建联建,持续推进区域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诸多成果落地开花。为加快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区域内25个村联合成立了大下姜振兴发展公司,通过构建地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赋能各村产业发展。

2022年,“大下姜”启动“强村帮弱村”计划、“先富帮后富”计划,先富群体结对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通过平台、项目、兜底帮扶等形式缩小贫富差距。此外,“大下姜”还以“提低”改革为突破口,注册成立浙江大下姜帮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大下姜共同富裕专项基金”,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机制,探索“乡村振兴联合体+专项基金+慈善信托+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的可持续富民集成创新模式。

如今,“大下姜”的共富圈在不断扩容,人才和业态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眼下,淳北、淳西南片区同样加速探索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全县92个“强村”与82个“弱村”联动发展,6500余名先富群体与1.1万户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不断续写共富新篇。

数据显示,2024年,“联合体+联动发展区”的6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7000万元,其中核心区的2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460万元,经营性收入1972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06元。

“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早在2003年,当时浙江省第101名科技特派员俞旭平到下姜村推广种植过黄栀子,结下了村民的‘致富果’。而今,我们想让‘致富果’开出‘共富花’。”作为下姜村现任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表示,下姜正联合“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发挥省社科联和文化特派员“栀子花开”农文旅融合项目优势,制定“栀子花开”文创品牌总体规划,将栀子花元素融入乡村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进一步扩大“最佳旅游乡村”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已创建“栀子花开”文创展示馆,开发出了栀子花香氛、栀子油、栀子茶、栀子洗衣液等“栀子花开”系列产品。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第20年。“千万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成功实践。下姜村的发展映射出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绘就美丽中国农村画卷的历程,更是中国乡村蝶变的一个缩影。下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丰富自身业态,带动周边协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下姜特色发展模式,为发展条件有限的众多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