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如何卖好价? ——看浙江余杭径山茶的价值跃升之路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盛产径山茶,这几年有两大现象,着实令不少产业观察者想一探究竟。首先是产值:当地7万多亩茶园面积,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亩均约7万元,如此成绩在茶叶供大于求的今天当属难能可贵;其次是销售:偌大一个产业,余杭却无大型专业茶叶市场,当地茶农还不愁销,并且价格连年攀升。
径山茶有1280多年历史,是禅茶一味的发祥地,陆游、苏东坡等名士都曾到径山礼佛品茶。“茶圣”陆羽同样两上径山,写就了《茶经》。可以说,径山上的每寸土地,仿佛都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氤氲茶香。但茶叶毕竟不是古董,并非越老越值钱,归根到底还是要拿产品说话,并且要让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
余杭是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也是浙江唯一获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典型样板、杭州唯一获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服务典范的地区。那么,映照在茶叶之上,如何从源头上就把好品质产出来,又如何另一手把质量安全管出来,还能在市场上实现优质优价?春茶上市时节,记者专门前往一探究竟。
品质产出来,刻下好茶基因
走进位于径山镇的兰花坪,可见山峦起伏,翠浪千重。这里是传说中陆羽品茶论经之地,目前已是面积最大的径山茶园。说起哪里好,四岭名茶厂创始人李生龙如数家珍:“我种了40多年茶,有一个体会,想要茶叶品质好,生态环境首先要好。眼前的兰花坪茶叶基地,原本就是省级生态茶园,无论土壤还是气候,都非常适合栽种茶叶。”
“更为关键的是,整个茶园用的都是菜籽饼、羊粪之类的有机肥,农药也是生物制剂。”李生龙介绍,仅为了除草,1802亩茶园,全年就安排了9名全职员工。“按照生态种植的要求,我们的茶园管理会比常规做法,成本至少增加30%,但换来的是1520亩绿色认证茶园。”
事实上,四岭名茶厂只是个缩影,整个余杭西北部群山绵延,生态环境极佳,而当地茶农也颇具生态意识,大多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数据显示,7万亩茶园当中,得到绿色食品认证的有88个,约1.8万亩,有机认证3415.89亩。
浙茶集团是最早把目光投向径山茶的大型茶企之一。在余杭,该集团下辖的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坐拥2000亩茶园,其中半数经过有机认证,据负责人周杨波介绍:“‘九宇’构建了体系化的整套生产要求,像定期修剪就会大幅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率,再加上杀虫灯、声波驱虫器等绿色防控装置的应用,为好品质保驾护航。”
做好一杯茶,原料固然重要,加工同样关键。每年春分过后,两届“茶王”童兆名似乎便有了分身术,一边指导采茶工按标准采摘叶芽,另一边,车间里也离不开他,杀青、揉捻、烘焙等,每一道工序都要过问。
“像我们这样的厂,往往是一个工人负责一道工序,如同木桶理论,决定成品茶叶好坏的,是技术最薄弱的那个环节。所以,我们要求师傅带徒弟,历练3年才能独当一面。并且全局上,我还要亲自把关。”童兆民说。
据了解,一直以来,余杭区颇为重视茶工匠、种茶制茶大师、营销能手等涉茶人员培育,连续多年举办径山茶茶王赛、手工炒制大赛等专业性赛事,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平台的合作,围绕茶叶种植、加工、保鲜、深加工等重点环节强化科技攻关,今年还致力于推动径山茶、径山红茶、径山抹茶等品类的地方标准制定,让好品质能够得以产出来。
一码加一证,围起品控高墙
好茶的基因刻在生产环节,但品质的保障还需检测这对“火眼金睛”。“是不是好产品,除了生产环节要自带优良基因,最终,还要看产品经不经得起检验。”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洪银告诉记者,为严把品质关,余杭在“区—镇—企”建立了三道防线,同时定制专属“一码一证”,一键扫码可获取生产、加工、检测、销售等全过程信息。
“按照要求,成品茶叶出厂只需检测感观、水分等常规指标,而我们作为一个有机茶生产企业,每一批产品都要进行草甘膦、溴虫腈等农残检测,以及蒽醌、灭菌丹等污染物检测。”周杨波介绍,虽然公司对自己种植的茶叶非常有信心,但为确保万无一失,还要对不同地块的鲜茶进行抽样检测。
在余杭,“九宇”并非个例,但另一方面,高频次的检测也让茶企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此,余杭农业农村局主动想招,一边为企业争取财政补贴,另一边,联合企业开发“茶叶专用快速检测胶体金”,将单次成本降至1/4,效率提升4倍,推动实现“批批自检、带证上市”。据悉,去年,全区茶叶快检共计8712批次。
除了基地批批自检外,余杭构建“区级定量+镇街快检+基地自检”三级检测监管全覆盖体系,还在各个乡镇街道建成了基层快速检测点140余家,配备速测员140余人,区农产品质检站则高频度安排定量抽检,三者通过分层级、全覆盖的检测网络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流程把控。
作为配套,也是对生产、检测的赋能,余杭推动数智内控再升级,依托区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建立主体数据库,归集抽检、巡查、信用等信息形成主体画像,建立“100%动态建档、100%检查巡查、100%处置到位、100%提升服务”闭环机制。基于此,包含了“合格证+浙农码”的定制径山茶应运而生。该“一证一码”看似只是个二维码,却蕴藏着大能量,扫码即可获取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
链接消费者,好价反推质优
3月31日,余杭径山春茶季正式拉开帷幕,为期两个月的春日茶事狂欢由此开始。现场,径山茶发布新品包装,包括拈花、微笑和通透三款,巧妙融合了径山禅茶与良渚文化两大特色。开幕式上,径山茶“玩”出了新花样,以“AI陆羽”作为数字代言人,讲述采茶心得,科普茶文化。
春天里,径山茶事不断。转眼到了4月12日,随着G8352次列车从杭州西站启程,首列冠名“径山茶号”的高铁列车投入运营。这张承载千年禅茶文化的“流动名片”,将沿着沪苏湖线、杭温线等交通动脉,用中国高铁的超级流量,为径山茶注入全新动能。
总之,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链接消费者,余杭区径山茶行业协会会长楼情灿引以为傲道:“这几年,径山茶品牌价值持续攀升,2024年达到35.69亿元,较2023年增加4.04亿元,同比增长12.8%。去年,径山茶还成功入选浙江省2024年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
在余杭区政协秘书长、区茶办主任吴建中看来,好品质既要产出来,也要管出来,最关键还要优质优价,让消费者认可,通过品牌溢价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据他介绍,今年,余杭区专门出台了径山茶高质量发展的一套组合拳,包含了打响茶品牌、推广茶文化、做强茶产业、提升茶科技四个方面共12条政策,以及涉及茶产业链各个方面的18条工作举措。
余杭区径山茶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区政协主席沈昱认为,这“30条”政策涵盖了从育种、种植,到加工、生产,再到品牌推广等各个方面,在径山茶的大产业格局下,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发展机遇,必须要跳出传统思维框架,而非局限于单一赛道,“在‘径山茶’这个大品牌的引领下,各展所长,共同把这篇文章做得百花齐放。”
当然,这些政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让企业和茶农有获得感。对此,李生龙“现身说法”,指着一盒刚从产线上下来的茶叶,开始打开了话匣子,“它采自哪块茶园,种植日期是哪一天,何时用了什么药,产品流向了哪里等信息,全是透明的。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产品的信息,甚至厂里的家底都一清二楚。”
“因为品质上乘、消费透明,我们的茶叶卖出了好价钱,均价跃居浙江第二,仅次于西湖龙井,高端产品单价站稳千元之上。”李生龙告诉记者,这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好的径山茶不愁卖,光靠熟客口口相传就够了,根本不需要走大型批发市场。
为了确保消费者买到正宗的径山茶,今年新包装上还设有独特的防伪标识,每个均独一无二,如同径山茶的“身份证”,并且根据标准对产品进行了等级划分,在标签上明确标注了等级。王洪银信心满怀地说道,今年,径山茶总产量保持稳定,品质将稳中向好,力争实现“径山茶”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