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引领茶产业提质增效
家庭农场铺就茶农致富路。特约通讯员 杨韬 摄
近年来,保康立足生态优势,以茶为媒,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塑造、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从田间地头的绿色种植到加工车间的智能化升级,从区域公用品牌崛起到老字号换新,保康茶产业正以“提质增效、品牌引领”为主线,擘画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新图景。
巍巍群山满眼绿,好山好水出好茶。清明刚过,城关镇九皇山村楚钰家庭农场迎来茶叶采摘黄金期,茶农们穿梭在葱郁茶垄间采摘鲜叶。
“今年首次采茶,按标准采的芽茶,也就是保康毛尖。”茶农夏爱红介绍。
该农场成立于2014年9月,通过十多年的深耕发展,农场取得有机茶基地认证,去年被评定为“省级生态农场”,每年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农场主方超介绍,坚持“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环保”理念,禁止“三废”排放,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实施茶叶清洁化加工厂提档升级、茶叶加工机械设备更新配套、茶园机耕作业道和观光道路改建等工程,年清洁化加工产能达到100吨干茶。
九皇山村茶叶总面积4800亩,有机茶园面积达2000亩,全村97%的村民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和加工,茶叶综合产值2000万元以上,是保康名副其实的茶产业专业村。
“目前有茶叶加工企业4家,茶叶生产加工设备80余台(套),农户从茶叶产业发展中尝到甜头,实现增收。”九皇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凤超说。
在黄堡镇观音堂村云雾茶场,茶农们彻底告别了传统农药,改用茶叶专用有机肥守护茶园品质和安全。
“茶叶专用有机肥用量占总量的80%以上,禁用了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茶场场长王召均介绍。
品质升级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技术赋能。作为保康茶产业的龙头企业,保茶集团联合保康38家茶叶企业,注册保康茶产业联合会,成立茶产业联合体,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运用一流的生产技术,打造保康名优绿茶、红茶自动化智能加工的成功模板和行业标杆,进一步完善茶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和“茶产品、茶文化、茶品牌”的全产业链条,为茶产业振兴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茶集团立足保康、辐射鄂西、面向全国,深度服务茶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基础,整合资源要素,补齐和完善茶产业链条,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精深加工,努力推动“保康绿茶”“保康红”“保康毛尖”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带领全产业链走向资源共享、标准共建、品牌共创、市场共拓的转型发展之路,把保康打造成“中国有机名茶之乡”。
2024年,保茶集团产值达到1.1亿元,今年力争突破1.3亿元,稳定带动2万多名茶农增收致富。在保茶集团的引领带动下,目前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0.1万亩,年生产加工干茶8800吨,综合产值超20亿元。保康县和保茶集团先后荣获全国“2024年度茶业重点县域”“2024年度茶业重点企业”荣誉称号。
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业,变的是创新路径,不变的是对品质的坚守。当传统茶产业插上融合、品牌、科技的翅膀,保康茶产业正以昂扬的姿态振翅飞翔。
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杨先强介绍,2025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低产茶园改造0.5万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5万亩,绿色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建立完善“保康毛尖”“保康红”地方标准体系,加快茶产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不断增强保康茶叶县域公用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全年生产干毛茶9000吨,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