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川茶破局之路 :叫响品牌 ,建圈强链

来源:中国食品报 作者:孙立国 俎智 更新时间:2025-04-03


在春回大地之际,川蜀大地迎来了茶叶采摘的繁忙时节。泸州特早茶、宜宾早茶争先上市,乐山、雅安等地的茶树新芽也开始萌动。四川作为产茶大省,茶园面积位列全国前三,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二,去年毛茶产量达45万余吨。然而,在产量与规模的背后,川茶产业却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亟待破解。

川茶产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精深加工不足与品牌建设薄弱两方面。四川茶叶种植广泛,品种繁多,近20个市(州)的130余个县(区)都有茶园分布,茶叶品种达几十种,且茶叶品质优良,像川南茶叶采摘时间比全国大部分产区早一个多月,极具市场竞争优势。但现实却很残酷,至少70%的川茶以原料或初加工形态销往省外,为其他地区的品牌“作嫁衣”。比如广元市旺苍县,当地生产的“龙井43”品质优良,却被浙江茶商大量收购贴牌,以“西湖龙井”的名义销售。四川本地虽然茶企众多,2023年达4000余家,茶叶商标超万种,可真正知名的品牌却屈指可数。众多品牌“小、散、乱”,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严重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却难以打造出叫得响的品牌,这是川茶产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面对传统茶饮市场的饱和与激烈竞争,川茶企业积极求变,将目光投向了新茶饮赛道。在泸州市纳溪区举办的早茶节上,用本地茶叶制作的抹茶甜品和饮料一经亮相便受到市场追捧,这让川茶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茶饮市场扩张迅速,对茶叶的需求量大且种类多样,为川茶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以茶百道为例,其每年消耗由雅安雪芽绿茶与广西横县茉莉花茶拼配制成的茶底达数千吨。不少川茶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纷纷转型。四川瀚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投建抹茶原料生产加工厂,泸州市纳溪区荣龙特早茶厂也将经营重心转向新茶饮,不仅拓宽了销路,利润也有显著提升。这一系列转变表明,新茶饮赛道为川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为推动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从省级层面积极规划,出台多项政策助力产业升级。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毛茶产值达到4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300亿元;到2030年,毛茶产值达到6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2000亿元。2024年,川茶综合产值已超1200亿元,这一成绩为实现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四川注重“建圈强链”,强化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针对品牌分散、推广薄弱的问题,从省到市、县(区)推出多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天府龙芽”覆盖面不断扩大,纳溪区的“纳溪特早茶”品牌价值已超45亿元,旺苍县的“米仓山茶”也跻身中国品牌价值地理标志组百强榜单。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与茶叶品质的提升,川茶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往川茶出口主要依赖浙江、福建等地的出口商,如今,川茶企业开始主动出击。以“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企业为主体,川茶加快进军欧美、东南亚和中亚市场的步伐。宜宾早茶加速出海,川红茶已出口至10余个国家和地区,乐山市夹江县2023年绿茶出口额达上亿元,并在中亚设立海外仓。川茶集团也在国际贸易市场积极探索,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供销合作,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贸易伙伴。

川茶产业正处在从“单打独斗”迈向“建圈强链”的关键转型期。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川茶企业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拓展新式茶饮市场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等举措,逐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相信在未来,川茶产业定能擦亮“金字招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孙立国 俎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