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探索中国企业海外品牌保护路径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余飞峰 更新时间:2025-04-02


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下,知识产权纠纷正从偶发事件演变为系统性挑战。《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下称《规定》)的公布,标志着国家层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亟需从被动维权转向主动布局,构建攻防一体的知识产权生态体系。

越来越多的实践案例显示,在出口浪潮之下,知识产权法律博弈并非仅仅是大型企业面临的挑战,中小型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意义。

商标国际注册并非仅是简单的法律程序,而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核心环节。国内企业因忽视国际商标注册而遭遇系统性抢注,导致产品进入国外市场时受阻的案例不胜枚举。而反观具备海外商标品牌保护意识的企业,通常选择通过马德里体系在多个国家完成商标布局,并辅以欧盟知识产权局、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等区域性注册,形成多层次保护网络,既能够降低单一国家途径商标注册的成本,又可以规避区域法律差异风险。

随着商业化商标数据库的成熟,许多企业不仅在发达国家完成注册,还可以实时监测东南亚、中东等潜力市场的商标动态,及时布局或对抢注行为发起防御性异议及商标无效宣告,实施“监测—注册—续展”闭环管理,确保核心商标在目标国的申请优先权,从而降低被抢注风险。

目前,国外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遭受“商业性维权”的多发地。国外主体利用临时限制令(TRO)对平台上的中国企业发起批量诉讼,导致大量电商企业发展受阻。应诉成本高、诉讼结果难以确定等因素迫使许多中小电商企业在面临涉外知识产权诉讼时,只能被迫选择放弃账户资金,重新经营。对此,企业可以探索联合应诉模式,通过分摊成本将维权费用降至可接受范围之内。

海外展会亦是“商业性维权”的高发场景。例如,国内企业作为参展商参加海外展会,可能会面临当地律师批量维权的情况。面对陌生法律环境与紧迫的展会周期,部分企业只能被迫支付“和解金”并下架争议产品以维持参展资格。对此,笔者建议,相关行业协会与商业组织可以探索建立集体聘请海外律师驻场处理的模式,同时借助第三方机构的智能商标监测系统,自动识别近似商标并推送风险预警,以减少企业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企业自身对于海外商标品牌建设的重视之外,其他相关主体给予的支持同样是中国企业海外维权的关键保障。行业协会具有参与海外维权的便利性,对协会会员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可以作为集体维权的组织者;代理机构具有专业能力和商业灵活性,可以作为法律承载主体进行海外维权工作,帮助企业更加快捷、便利地维护合法权利;专家学者则可以提供应对复杂海外诉讼的智力支持,破解海外知识产权维权难题。

企业持有知识产权的目标并非仅为确权,而在于将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与收益。当前,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发达国家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在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中也已形成较高信任度。这种影响力应成为企业获取品牌溢价的内在驱动力,推动中国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目前,许多中国企业仍依赖代加工(OEM)模式“出海”,虽然能够获取部分生产利润,却难以获得品牌附加值。反观国际知名品牌,其品牌价值深度附着于每件商品,形成了强大的价值引擎。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未来方向——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规定》的公布为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管理注入了新的动能,提醒国内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要跳出“救火式维权”的惯性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生态。唯有如此,方能在全球市场中实现从规模优势到价值优势的质变。

(作者系广东南粤专利商标事务所主任)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