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瑰宝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郑晖 刘悦 更新时间:2025-03-28

受访者:王旭烽,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在茶人、作家、学者、城市文化传播者这几个身份中,王旭烽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茶人。因为茶贯穿了她的生活和创作。从年少时与茶的初遇,到后来深入研究茶文化、参与茶相关工作,茶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为茶人,她能更深入地感受茶的魅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创作,将茶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内涵。

正是龙井茶开采上市时。“学与思”采访组专访了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畅谈她对生活、文化和自然的热爱,她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茶”对您来说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是个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写作茶文化方面的书籍?

王旭烽: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我从小的兴趣爱好是文艺,我的稻粱谋是音乐和历史,但我最后从事的职业是专业作家和茶文化教授。我的正宗文化技艺成了业余,我的业余爱好成了我的正业。命运有它自己的钟声。

茶是我从小相对熟悉的一种绿色植物。每到春天,母亲会分茶。她把茶一两一两或半两半两放到信封里,说这个送给谁,那个送给谁。这样一来,我就知道茶是用来送礼的,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我真正与茶深度结缘是在初中时,我曾经到龙井村采茶,第二年又去翁家山采茶,这些经历让我对茶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写作茶文化书籍的契机,是1989年前后,我在《杭州日报》看到一则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招聘启事。后来,我调入中国茶叶博物馆资料室工作。在那里,我接触到大量茶文化资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学习茶文化,了解到茶界众多名家和茶人的故事,还认识了庄晚芳先生并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在他的影响下,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那种“草木与人共生的诗意”彻底触动了我。因此,我萌生出写作茶文化书籍的想法,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展现茶人的命运与茶文化的魅力。我跟庄晚芳先生承诺过,我一定把“茶人三部曲”写出来。就这样写了10年,就这样走进文坛,走进这个茶坛。后来又写了《望江南》填补了1945196420年的空当。

文学创作与文化保护相互滋养。文学是活的保护,当小说赋予技艺以人的体温,读者便不再觉得茶艺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文学创作可以将茶文化以生动的故事和形象呈现给读者,吸引更多人关注茶文化,激发人们对文化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茶文化的书写,是命中注定的使命,我想用文学让世人看见,一片叶子如何承载千年文明的血脉。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瑰宝,茶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

今年,我与腾讯合作,《南方有嘉木》将筹备拍成电视剧,以另一种艺术形式与大家见面。

记者:“茶人三部曲”中,西湖、龙井茶园、运河等杭州地标被赋予诗意与象征意义。您在创作中如何选择这些意象?它们是否承载了您对杭州的某种精神定义?

王旭烽:在创作中选择西湖、龙井茶园、运河等杭州地标作为意象,是因为我从小在杭州长大,对这些地方十分熟悉,它们承载着杭州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记忆。西湖的柔美、龙井茶园的生机、运河的繁华,都是杭州独特的城市符号。很早以前,我就把杭州作为中国的一个顶级的城市来看待。因为杭州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那时我就有一个目标,我要写一个纸上的杭州。

这些意象承载了我对杭州的精神定义。它们代表着杭州和谐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西湖的宁静优美体现了杭州的和谐之美;龙井茶园孕育着茶文化,是杭州文化传承的象征;运河见证了杭州的繁荣发展,蕴含着杭州开放包容的精神。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杭州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希望通过在作品中对它们的描绘,展现杭州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除了茶文化,我也会写杭州别的方面,而且也写了很多。比如我写过《西湖十景》,这十部小说是十个爱情故事,也是十种人生,西湖文化和西湖小说联系在一起是极有价值的文化范例。西湖十景里有春夏秋冬、晨昏昼夜、日月云光、花鸟鱼树、声色意境,《断桥残雪》等待那被摧残的纯洁归来,残雪的意境是被摧残的纯洁与美;《南屏晚钟》揭示隐藏的多层生活及意味与内在张力,钟声的意境是洗涤心灵的召唤;《花港观鱼》表现生命状态的自然性,金鱼的意境是自由、奔放、求变、求发展的生命力……

如今我正在写《浙江传》,其实就是写自己所在的地域和自己了解的地域的各种风物,这些风物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花朵。写它们,就像在一片土地里寻找一颗珍珠,为了寻找它们,你要把所有的地都耕一遍。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这句话的?杭州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江南特有的自然美,您在《杭州传》的书写过程中,对这片土地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是什么?

王旭烽: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不仅因为江南特有的自然美,还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谐的人文环境。杭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都城,有着辉煌的文化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较高水平。同时,杭州的山水风光与城市生活完美融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杭州传》的书写过程中,我有许多新发现和思考。杭州在历史长河中,从封建传统文明的高峰逐渐转型,成为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地区,涌现出许多革命先锋和文化精英,比如于谦、张苍水、秋瑾等,他们和杭州人民一起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让我认识到杭州不仅有美丽的风景和悠久的文化,更有着勇于创新、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您笔下的杭州既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古典美,也有近代历史中的动荡伤痕。这种双重性是否反映了您对这座城市文化性格的理解?

王旭烽:杭州的双重性确实反映了我对这座城市文化性格的理解。杭州既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古典美,这是其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沉淀的外在表现,代表着杭州的优雅、精致和内敛;又有近代历史中的动荡伤痕,展现了杭州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的风雨和挑战,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坚韧与顽强。

这种双重性构成了杭州复杂而独特的文化性格。杭州在面对困难和变革时,能够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杭州茶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贡献经济力量?

王旭烽:首先,杭州的性格里充满着自由和浪漫的精神。如果不自由、不浪漫就不会有马云。其实年轻人创业,一定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梦想。有了梦想以后,也不管这个梦想能不能实现,就去做了,于是有的人就成功了。

其次,文化需要被呈现,文化不呈现等于没文化。经济呈现是其中最有价值的呈现方式。看问题需要长远一些,因为文化就是长远的。例如卧薪尝胆,这是一种精神,我们身负这种精神再去做别的事情,也能产生经济效应。所以不要认为挖掘一种文化精神,就能马上把文化变现,经世致用是对的,但是不能那么狭隘地认知,眼光放长远。例如杭州的吴越国文化,这是杭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目前的挖掘和呈现还不够充分。

杭州是文化的“富矿”,如何挖掘这个“富矿”并呈现出经济效应,这是我们都需要去探讨的话题。

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杭州茶文化可以在多个方面贡献经济力量。比如发展茶文化旅游,吸引游客体验杭州的茶文化;推动茶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茶具、茶周边产品;举办茶文化活动,提升杭州茶文化的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茶产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杭州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所有的梦想都是浪漫的。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