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中国乡村如何“圈粉”外国游客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侯卫谦 更新时间:2025-03-2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随着我国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入境旅游持续升温。时值春日,我国乡村凭借秀美的风景更是受到外国游客的追捧。根据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公布的“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入选乡村数量达15个,是拥有“最佳旅游乡村”总数最多的国家。这些秀美的中国乡村,正凭借独有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来,了解美丽中国建设成果。

昔日默默无闻的中国乡村,如今站到了聚光灯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这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增加后劲,持续增强“圈粉”能力,让更多外国游客不仅“想要来”,还能“想再来”才是关键。

增加后劲,持续增强“圈粉”能力,需要站在外国游客的视角来完善服务。当前,我国多地文旅市场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原因在于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不到位。外国游客怀着好奇心而来,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归。对此,一方面,要在“硬件”上发力,从修葺古驿道,到开通更多国际直飞航线,再到提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要致力于打破制约外国游客到来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另一方面,要实现“软件”升级,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适外化”改造,根据外国游客的偏好,推出攀岩、桨板、皮划艇等“更对味”的服务;优化多语种服务,更加便利外国游客沟通交流;完善旅游投诉机制,及时解决外国游客的困难。此外,金融机构要持续优化支付方式,无论是线下刷卡还是线上扫码,抑或现金支付,为外国游客提供从入境到出境的全程支付便利。

增加后劲,持续增强“圈粉”能力,要立足当地,加大对乡村资源的充分挖掘。比如,世界遗产不仅具有稀缺性、神秘性,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可以满足外国游客的探知欲,因此,可以加大宣传和开发力度,如建立非遗体验区、世界遗产展览馆等,让外国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要加强对民俗风情的价值挖掘。我国乡村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乡村有着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如福建省官洋村是闽南文化的代表地,羌族文化则是桃坪村的文化瑰宝。对此,可以建设民俗风情展示基地,发展苗绣、剪纸等农文旅融合产业,激活传统民俗的市场价值。

增加后劲,持续增强“圈粉”能力,对外的宣传推介也要跟得上。“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国乡村有着独特风貌和人文历史,对外宣传可以帮助中国乡村“酒香飘万里”。一方面,国内文旅主管部门要加大境外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推介会、专业展会等方式,持续提升乡村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力量,把田园生活、民俗风情、非遗手作等乡村题材作品,通过现代传媒手段进行传播,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窗口。

增加后劲,持续增强“圈粉”能力,要把落脚点放在“消费”上。吸引外国游客到来后,归根到底要把“流量”转化为“消费”,才能拉动消费需求。对此,各地要创造性地开发消费新赛道:一杯“村咖”,一个文创冰箱贴,一组乡村松弛感大片,一场别具一格的“村晚”,一次热闹非凡的“村超”,都能让外国游客在开心购物、拍照、游览的同时,有效形成和刺激消费,由此拓展和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增强“圈粉”能力,离不开年轻人的干事创业。我国很多乡村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加上村民观念比较陈旧,缺乏电商思维,导致文旅资源开发缓慢。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懂电商、活力足,且国际视野较广,广袤田野也可以成为干事兴业的热土。对此,国家要制定适合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红利政策,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金融机构要适时提供创业贷款,让他们更加大胆地投身乡村建设。对年轻人自身来说,要尽快适应“新农人”身份,发扬自身视野宽、思维活的特点,通过打造特色民宿、文创产品,提供农耕体验、研学教育等服务,使文旅产业向着精细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小乡村也有大容量,这里不仅容得下人间烟火,更容得下国际游客的脚印。我们相信,通过深挖地方文旅资源,做优特色文创产业,持续优化产品服务,中国乡村将持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吸引更多外国游客纷至沓来,中国乡村也将继续惊艳世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