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北纬26°的共富密码:一片叶子的山海诗与共富路

来源:央广网 更新时间:2025-03-21

春山如诗,茶韵千年。春分时节,攀西高原的柏林山巅云雾缭绕,晨光穿透薄霭,洒向海拔1800米的攀枝花市盐边县国胜乡茶园。

茶垄铺展,嫩芽含露,傈僳族姑娘的采茶歌在山谷回荡,采茶人指尖轻舞,一芽一叶被摘下,带着北纬26度的阳光与山风,凝结成一杯自带兰香的国胜春茶。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遗韵之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也是盐边人用一片叶子书写山海诗篇、铺就共富之路的起点。

地理密码:黄金产茶带孕育“兰香明珠”

盐边县,坐落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北纬26度穿境而过。

在这里,1600米至2600米的海拔梯度,赋予茶叶昼夜温差的淬炼。柏林山腹地的云雾浸润,春日的暖阳与夜露交替滋养,为茶叶注入一缕清冽的兰花香,成就了国胜茶“川南明珠”的美誉。

两千年前,马帮的铜铃声曾在此回响。盐边油茶、彝家罐罐茶、傈僳油盐茶、傣家竹筒茶、白族米花茶、马帮姜汤茶、纳西龙虎茶、摩梭炒油茶……“笮人八味茶”的烟火气里,藏着盐边人的生存智慧。

如今,在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盐边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罗顺兵的手工制茶坊中,炭火烘焙的焦香与铁锅翻炒的韵律,延续着古法技艺的温度。一双手、一口锅、八小时守候,茶叶便能化作杯中舒展的春意。

而在自家的茶企车间,80后返乡青年戴顺凯早在2018年就用上了红茶发酵机,去年又引进色选机对绿茶进行提档升级。

产业跃升:从“深山叶”到“金叶子”

国胜茶是盐边县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春茶萌发时,国胜乡的共富故事也在抽枝展叶。

1万余亩茶园如绿色阶梯附于山脊,2024110余吨国胜茶走出深山,总产值突破1.3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这背后,是国胜乡“五个一”的破局之道,即统一运营模式、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标准体系、统一宣传推广、统一销售管理,大力培育“国胜”品牌,实现“一片叶子”向“一杯茶”的价值跃升。

在去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笮山若水国胜白茶”获评“金奖茶叶”称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同时,传统农业也开始迈向数字化。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精品茶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扩种改良茶叶1500亩,带动3000亩茶园标准化生产,预计年产鲜叶可达600吨,提高茶叶亩均产量1.5倍,推进茶园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精深加工拓市场,支持企业新增速溶茶、花果茶等生产线,通过电商拓展市场,让国胜茶香飘得更远。

“我们要让一片叶子完成从山野到茶杯的价值跃迁。”国胜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蒋吉光说。

茶旅共生:一片叶子撬动“三产共振”

当茶山遇见文旅,共富之路便有了诗意延伸。

2024年,“茶香国胜”采摘季举行,数万名游客循着茶歌而来,采嫩芽、炒新茶、品油茶,在非遗工坊里体验“指尖上的春天”;山间民宿灯火点点,农家乐的腊肉与茶香交织,1200万元的旅游增收,让茶农的茶篓装满“生态红利”。

“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良性循环之下,茶山不再只是生产基地,更成为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承载着青山变“金山”的致富密码。

据悉,为聚焦农文旅融合创效益,国胜乡着力梳理国胜茶历史发展脉络,深度挖掘国胜茶文化,讲好国胜茶故事,开发集生态观光旅游、康养、采摘、品茗、非遗手工制茶体验为一体的茶旅融合项目。

当茶园成为茶农增收的“绿色银行”,当游客在云上茶园品读春天的故事,当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新,国胜茶产业的进阶之路诠释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共富内核。

茶香漫过处,尽是好时节。二十载开拓创新,“两山”理念已在盐边茶山写下生动注脚。当北纬26°的兰香茶汤浸润舌尖,盐边也正以更多“滋味”产业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盐边县委宣传部供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