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林地“金疙瘩” ——毕节天麻产业发展一线见闻

来源:贵州日报 更新时间:2025-03-20

312日,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八堡彝族苗族乡八一村,海拔1400米的山林笼罩在晨雾中。密林深处,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种植部负责人杨俊带着27名工人俯身采挖埋藏在地下22个月的天麻种。锄头翻动间,短粗壮实的天麻种裹着黑土滚出地面,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味。


W020250319330054428335_ORIGIN.png 

工人们在山上采挖天麻种。

“披绿”与“生金”的平衡术,在这片山林间有了新解法。去年毕节市推广菌棒代替木材的新型栽培技术,开展液体菌种培育,使天麻生长周期缩短1.5年。八一村村民赵刚在自家的400亩林地全面实施这一新的栽培技术,当年就创造了20万元收入,他在合作社制作菌种又增收10万元。

“过去种天麻要砍树做菌床,现在改用菌棒,省了八成木头,产量还翻倍。”赵刚弯腰拨开土层,露出淡黄色菌丝缠绕的菌棒,“每块地留出生态缓冲带,腐烂的菌棒能肥土,林子反倒越来越密。”

离开八一村,驱车40分钟抵达大方经济开发区。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将天麻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副总经理田弢拿起一瓶天麻酒介绍:“天麻酒生产线每小时灌装3500瓶,去年我们的天麻酒首次走出国门,和俄罗斯签订了一笔1000万元订单。”

2015年公司建成投产之初,由于设备不够完善,仓库储存鲜天麻的周期较短,使得天麻初加工效率不高。2022年,广州天河区投入200万元协作资金援建九龙公司建设初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提升到2000吨,为深加工打下基础。如今,公司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每年生产的1.5亿粒天麻胶囊和800吨天麻酒畅销市场。

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目前共有1万亩天麻种植基地,其中4000亩为土地流转后的自建天麻基地,年产天麻80万吨左右,其余6000亩为与合作社合作共建的天麻基地。“我们通过两种方式与农户合作,第一种是农户自行采购种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种成后按市场价保底回收;第二种由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农户出土地和劳力,收成后按五五分成,年产天麻约120万吨。两种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稳定了原料供应。”田弢说。

距离加工车间3公里的“中国·贵州天麻交易中心”,农户周伟刚运送完一批发往广州的天麻。“以前得挑担子赶集卖货,有了交易中心后,销售渠道就多了,手机一点全国都能下单。”202311月,这座由广州天河区投入2900万元援建的交易中心投入使用,已成为黔西北中药材集散枢纽,干天麻、天麻片等初加工产品与胶囊、酒类深加工产品在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毕节天麻精深加工的版图仍在扩展。20244月,毕节新质生产力天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累计培育经营主体1496家、加工企业43家,新开发药食、康养茶、养生酒等精深加工产品63个。其中,天麻咀嚼片、天麻汤包等多个产品获得“药食同源”认证。在百里杜鹃景区,天麻炖鸡、天麻豆腐等特色菜品成为游客的“必尝清单”。


W020250319330054988167_ORIGIN.png 

商场中展销的天麻。

晌午时分,物流车载着烘干的天麻片、灌装的天麻酒,奔向更远的市场。村民李秀兰掰着指头向记者算账:“以前自家种苞谷,一年收入不过2万元。现在种天麻一年收入有6万元左右,去年在合作社基地打工180天,挣了1万多元,年底还领到分红5000元。”这样的故事在毕节24.73万亩天麻地里不断上演——从育种到深加工,从山沟沟到大市场,天麻这颗“金疙瘩”带着老百姓蹚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