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非遗传承赋能区域发展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何雨洋 更新时间:2025-03-20

在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闪耀。16项国家级项目、66项省级项目,不仅彰显了恩施州在非遗保护领域的深厚底蕴,更稳固了在湖北省非遗保护方阵中的领先地位。

杨东围绕恩施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从产业振兴、生态转化、文化交融等方面,为恩施州加快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新思考。

从技艺保护到产业振兴

“恩施非遗传承正处于‘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并行的黄金期。”杨东说,近年来,恩施州以“非遗+”模式激活产业动能,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通过民俗表演、非遗旅拍等业态,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吸引众多人前来就业创业。西兰卡普传承人谭艳华姐妹,将传统织锦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登上了国际时装周舞台。这两个案例验证了“技艺变产业”的可能性。

杨东同时指出,“非遗+”模式产业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部分技艺面临传承人断层,市场化能力不足;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仍需深度融合。

恩施州正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非遗如何助力生态价值转化?

“非遗与生态本就是共生关系。”杨东说,非遗与生态资源结合,能释放“绿色经济”潜能。例如,利川坝漆制作技艺通过工业化量产,带动2万亩漆树林种植,产品远销海外。再如,将古法酿酒技艺与富硒农产品结合,开发健康饮品,延伸“土特产”产业链——这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切口。

从文化交融到赋能发展

“非遗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缩影,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也是凝聚认同的纽带。”杨东说,宣恩县以三棒鼓、薅草锣鼓等非遗形式宣讲政策,用乡音传递家国情怀,正是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我打造的‘武陵非遗工匠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园区内正规划多民族工坊集群,让游客体验土家织锦、苗银锻造等技艺,在互动中感悟中华文化精髓。”杨东说。

对于如何通过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杨东也进行了深度思考。他建议:一是完善政策链,设立非遗技艺职称评定体系,吸引年轻人将传承视为事业。二是构建产业生态,利川坝漆通过工业化量产打开海外市场,证明传统技艺需与现代科技、资本结合,应结合不同的非遗项目,设立非遗产业基金,孵化小微企业,助力非遗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三是深化区域协作,设立“武陵非遗产业带”,整合鄂西、湘西、渝东南资源,共建非遗文旅走廊,打造跨省域文化IP,为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文化动能。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