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我国水果出口跑出加速度

来源:中国食品报 更新时间:2025-03-18

清脆可口的菠萝、飘香的芒果、酸酸甜甜的桑葚……种类丰富的水果,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还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餐桌,我国水果扬帆出海的步伐跑出了加速度。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水果累计出口8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水果“出圈”又“出海”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果产业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以蓬勃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国已成为全球水果生产和出口大国,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

年初,多地特色果品出口迎来开门红,从田间地头、从果园、从基地,越洋“飞”向世界。近日,重庆巫山本产季首批27吨优质柑橘通过冷链运输发往菲律宾马尼拉,标志着三峡地区特色农产品自营出口业务全面启动。此次出口的柑橘以果大形正、脆嫩化渣的高品质品种为主,经严格筛选与标准化包装后,预计10天内抵达目的港。

云南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发展,云南水果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出圈”也“出海”。2024年,云南省共出口水果(含坚果)65.6万吨,货值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8.9%,位居全国第二。得益于“温去热回”水果跨境走廊的构建,2024年云南葡萄、蓝莓等特色水果出口量大幅增长。其中,蓝莓出口量同比增长25倍,占全国同期出口总量的50%以上,居全国第一,出口至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

政策护航开拓国际市场

针对农产品保鲜期短的特点,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激发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国际市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助力农产品出口。为确保《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海关总署推出了16条便利措施,海关大力支持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将加大对外磋商和出口企业对外注册推荐力度,同时在设施建设、卫生控制、原料验收、自检自控等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有意向的企业勇闯国际市场。

近日,一批总重量13.475吨的“阳光玫瑰”葡萄自陕西渭南一路向西,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口至哈萨克斯坦,标志着陕西葡萄首次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渭南海关等部门精准对接企业出口计划,“一对一”向相关企业提供修剪、施肥、采收规范操作指导。还根据果园内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帮助企业开展针对性病虫害防治,从果园种植、包装管理到运输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还及时向企业通报国际农食产品价格波动和预警信息,提供国际市场第一手资料,为鲜果“出海”保驾护航。提供帮助的不只是海关,陕西省商务厅等政府部门主动收集国外最新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向企业宣讲,全链条跟踪帮扶有出口意向的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在进出口环节面临的问题,提高果品出口企业的业务能力,推动全省果品出口稳步增长。

去年,云南省靶向攻坚重塑竞争优势,建立商务、税务、海关3+N”联合服务机制,出台全国首个《农产品出口业务指引》,明晰13项业务流程和风险化解措施;推动农产品出口试点建设,探索形成玉溪市注册备案基地管理模式、大理白族自治州鲜活农产品“集中查验”一站式服务、曲靖市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三大经验;借力中老铁路开通冷链专列,布局东南亚海外仓,物流时效提升40%;推动1100家出口企业合规化经营,培育32家亿元级龙头企业,试点合作社组织化管理模式。

布局海外延伸产业链

农产品深加工是延链补链的关键。果蔬深加工不仅能提升果蔬产品附加值,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陕西省持续延伸水果产业链,完善海外销售布局,提升果品附加值。苹果汁、苹果罐头、柿子酒、猕猴桃酒等深加工产品也走向海外市场。据陕西省果业中心负责人介绍,2024年,陕西果业增加值在一产增加值中的占比超29%,有力保障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广西正加速推进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建设,健全展示推介、产品集散、线上交易、智能物流、查验通关、电子商务、落地加工等功能,打造面向全国和东盟各国的水果分拨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服务实现水果交易、展示、结算、仓储、加工、物流、通关高度集聚,形成立足广西、连接东盟、产业互补、产品互销的水果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专家指出,当前果蔬加工行业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各省应通过技术升级、项目引领、招商引资、品牌营销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水果及其制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科技创新提供强劲动力

我国水果出口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水果产业转型升级。从品种改良到种植技术创新,再到采后保鲜技术的提升,科技的进步为水果出口提供了强劲动力。

陕西省果业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陕西苹果出口9.33万吨,排名全国前三。其中,渭南苹果出口量达6.53万吨,约占全省苹果出口量的70%。以白水县为例,当地苹果栽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近6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以上。经过多年发展,白水苹果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远销泰国、阿联酋、俄罗斯、朝鲜、韩国等地。

陕西周至猕猴桃产业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多元驱动的强大引擎,全力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成立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深化与中国航天育种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自主培育“翠香”“瑞玉”等新优品种,首创猕猴桃即食技术,引进新型抗性砧木,推进科技入户,培养产业人才3700余人,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专家指出,众多水果生产大省积极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例如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有效提高了水果产量和品质。同时,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也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度和品质,提升了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果品牌,是我国水果出口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水果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宣传、参与国际展会等方式,不断提升我国水果的国际影响力。

广西发挥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三沿三联”的独特区位优势,发挥陆海空多式联运便利,水果已成为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广西水果品种丰富,水果产量超3300万吨,总量连续六年全国第一,柑橘、柿子、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水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百色芒果等11个区域公用品牌上榜农业农村部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广西通过开展“广西桂字号特产全国巡展”“全国大型采购商广西行”等活动,助力更多优质“桂果”品牌“走出广西、行销全国”。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系列出访经贸活动等,积极推介广西名优水果“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广西水果出口地由201517个增加到202326个,2023年砂糖橘、沃柑等广西特色优质柑橘类水果出口13.3亿元,增长20.8%

专家表示,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例如“赣南脐橙”“烟台苹果”等,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