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乡村振兴的“茂名范式”:既守住根又创出新

来源:茂名日报 特约评论员:姜桂义 更新时间:2025-03-12


据茂名日报报道,38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到茂南区调研时强调要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茂名一直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指出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从“土”里淘金,在“特”上发力,于“链”中增值。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让大自然馈赠的原生态“土特产”,通过价值链重构,成为解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芯片”,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茂名范式”。

深挖“土”的资源,向土地要“含金量”,让传统农货焕发新生机,让老产业焕发新动能。近年来,茂名人以“绣花功夫”建立了古荔基因库,既保存了白糖罂、妃子笑等传统品种,又培育出冰荔、仙进奉等新贵。这种对“土”的坚守,让荔枝种植面积突破139万亩,相当于新加坡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而在高州柏桥村,荔枝定制模式让果树变成“摇钱树”,单株古树最高认购价达168万元。过去“靠天吃饭”的荔枝林,如今也早已成了科技先锋的“数字果园”。茂名还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小舢板”整合为集聚的“航空母舰”。2024年,“五棵树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50亿元,比传统种植时代翻了两番。“但许忠勤时不负,还看处处颂丰年”,关键看能否用工业思维打磨农业这块璞玉。

放大“特”的优势,以科技铸就“金刚钻”,打造不可替代的产业标识,让土特产变身高精尖。在化州平定镇,化橘红这种明清时期的朝廷贡品,如今成为年产值超50亿元的富民产业。秘诀在于把“特”字文章做到极致:制定全国首个化橘红药典标准,建成种质资源库保存136份种质资源,研发含片、饮料等50多种深加工产品。当“中国荔乡”“化橘红之乡”“罗非鱼之都”等国字号招牌交相辉映时,茂名土特产已完成从“特产”到“特色”的蝶变。当化橘红遇上现代生物萃取技术,千年药材迸发出新的生机;电白沉香经过精深加工成为每克千元的顶级香料,“山鸡”一下变“凤凰”;罗非鱼骨提炼胶原蛋白肽、鱼鳞制成生物钙片,一条鱼被“吃干榨净”后增值十倍。可以说,没有科技这个“金刚钻”就不敢揽土特产这个“瓷器活”,现代农业的较量,早已不是单纯比拼产量,而是拼科技赋能的“点石成金”之术,而茂名恰恰是抓住了这一点,掌握了这个“金刚钻”。

延伸“产”的链条,用融合拓展“新蓝海”,构建价值倍增的产业生态,让县域经济突破天花板。在粤西空港经济区,一颗荔枝的旅程令人惊叹:鲜果乘冷链专机直达北美,冻干产品走进航天食品目录,果酒酿出“微醺经济”,果核变成生物活性炭。这种"吃干榨净"的产业链思维,让茂名建成全球最大的荔枝产业集群,衍生出136家加工企业、287个合作社。博贺渔港的“海钓+民宿”、高州荔枝园的“云认养”模式,更让“土特产+”长出融合发展的新枝。当广湛高铁呼啸而过时,茂名新城崛起的不只是钢筋水泥,更是城乡要素双向奔赴的虹吸效应:城里人来体验农耕文化,村里人进城学习数字营销,县域经济在“破界”中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土特产振兴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度对话。未来茂名要打造特色农业的升级之路,既要低头深耕脚下的热土,更要抬头展望时代的浪潮。既守护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更开辟出“记得住历史、抓得住未来”的振兴之路。当“土”资源遇上“新”思维,当“特”优势嫁接“高”科技,当“产”链条延伸“全”领域,乡村振兴便不再是纸上蓝图,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施工图。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