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业的“莓茶答卷”
近年来,我国众多地区以特色农业为依托,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取得实效。其中,莓茶产业凭借独特的优势,在武陵山区等边远贫困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和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张家界市永定区等为代表的地区,通过发展莓茶产业,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还探索出一条生态优、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莓茶产业优势显著
据了解,莓茶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能在海拔500—1200米的贫瘠山地生长,尤其适合武陵山区“三带交汇”(微生物发酵带、富硒带、亚麻酸带)的独特气候条件。如永顺县野生莓茶面积达到3000亩,人工种植面积超11.2万亩,有效利用了山区的闲置土地资源。
据永顺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莓茶产业周期短、收益高,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以永顺县为例,该县山区仅通过“抱团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式发展莓茶800余亩,就创造了49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永顺县政府通过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确保产业升级。永顺县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莓茶专家工作室”,引进专家团队,制定地方标准并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奖补政策、技术扶持和品牌建设来推动产业升级。其中,永顺县对山乡利用中央扶持资金125万元,发展800余亩莓茶,每亩平均获得补贴1500余元。
据介绍,莓茶产业文化底蕴深厚,品牌价值潜力巨大。莓茶作为土家族的“神茶”,拥有千年历史。永顺县还打造了“溪州莓茶”“司城贡茶”等20余个品牌,通过品牌溢价,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永顺县还通过三产融合助力产业升级。从传统制茶到精深加工,莓茶衍生出含片、饮料、护肝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结合红色文化、茶旅融合,打造研学基地、茶文化节等业态。此外,永顺县建设莓茶体验馆,举办斗茶会,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带动销售2万斤。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推动莓茶经济发展的同时,永顺县也注意经济结构转型,从单一农业到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1500余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对山乡通过“一村一品”模式,形成800亩莓茶种植基地,培育了6家合作社和1家标准化工厂,综合产值突破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2%。据了解,对山乡推广“莓茶采摘队”等灵活就业模式,让留守老人、特困人员实现家门口致富,部分人年均增收超万元。
莓茶产业还实现了生态与人文协同发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莓茶种植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显著。通过土地流转,避免了土地抛荒,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黄土地向绿山坡的转变。
如今,湖南已经交出了莓茶产业的乡村振兴“莓茶答卷”,永顺县莓茶年产值6.57亿元,带动3万余人增收,80%以上的脱贫户通过莓茶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永定区建成12.8万亩莓茶产业园,培育了49家深加工企业,2022年加工产值达到28.0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超30%;张家界武陵源区通过“茶旅融合”打造非遗艺术小镇,莓茶基地年产值超100万元,带动上百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永顺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莓茶产业的崛起,不仅是边远贫困乡村经济突围的缩影,更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科技赋能、品牌深化与三产融合的持续推进,莓茶产业将持续释放“绿色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正如永顺县茶农所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杯茶香醉了万里青山。”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