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化推进 组团式发展
近年来,嵊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资源整合,深化片区开发,着力构建“四带示范、十团引领、多点齐开、全域和美”的和美乡村发展格局,走出了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嵊州路径。据介绍,目前嵊州市省级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并入选了全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全省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共富乡村建设试点。
“下一步,嵊州将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富乐嵊州美好蓝图,为绍兴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贡献嵊州更多力量。”嵊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全景规划绘蓝图
建设和美乡村,规划布局先行。
科学的规划决定了和美乡村建设的高度,是一步“先手棋”。据了解,按照空间结构、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实际情况,嵊州市编制了《嵊州市和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23—2027年)》,以未来乡村、和美乡村、美丽乡村共富带建设为主要创建载体。计划到2027年,创建20个左右省级未来乡村,10个共富片区,和美乡村达标村全域覆盖。
敲定了大方向,紧接着嵊州市又精心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我们的原则是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推进。”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多规合一”编制要求,对每个和美乡村创建村进行科学规划,突出历史传承、自然禀赋、文化积淀以及产业特色等要素,“一村一策”推进村庄建设,充分挖掘越剧文化、书圣文化、小吃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了“越剧东王”“翰墨华堂”“红色沃基”“艺术水竹”等一批和美乡村标杆,“星宿小昆”“宋韵贵门”等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持续出圈。
在建设和美乡村时,嵊州市注重集中连片布局布点,围绕“西白忘忧”“鹿门访友”“卮山仙踪”“金庭问道”四条美丽乡村共富带,全力推进“小吃经”“越剧源”等十个片区共富组团建设。“西白忘忧”是嵊州市片区组团打造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通过党建联建、资源互动、产业互促、项目共推实现片区组团集群式发展,以节点带动片区,片区撬动全域,先行带动共富,形成了点上精彩、线上亮丽、全域和美的乡村发展格局。据了解,2024年,“西白忘忧”片区已吸引人流超60万人次、网上流量超5000万人次,带动片区农产品销售总额超3000万元,农村人均增收4000元。“西白忘忧”示范带创成省第三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带,而“鹿门访友·越剧寻根”共富带也入选了第五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带。
科学的规划布局决定了和美村庄建设的高度,而资金是顺利开展和美村庄建设的保障。嵊州市坚持整合“好资源”,解决和美乡村建设资金难题,除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运用好本级资金,还全力挖掘闲置资源,把和美乡村建设与盘活闲置宅基地结合起来。村集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流转闲置农房,利用闲置农房建设高端民宿、乡村电商直播基地、农产品展厅等,让农村沉睡的“空心屋”变成农民期盼的“黄金屋”。“如白雁坑村油罗山自然村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引入社会资金建设高端民宿项目,带动西白山片区旅游业态整体提升。”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嵊州市深化以集体经济为内核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2.0版”,用盘活村级留用地、激发宅改动能、开展美丽乡村项目招商、打造产业共富基地、深化结对共建等方面举措,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造血型增收项目,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例如崇仁镇温泉湖村,引进了“花筑村”和绍兴文旅集团,另由12个村入股开展“温泉湖·花筑村”文旅共富项目,将26家民宿打包整体经营,并实行保底分红和超收分红,带动村集体增收。
连片集成强支撑
长乐镇水竹村的刘大伯喜欢在村里走走,踏上干净整洁的柏油村道,心情顿感舒畅,累了还可以坐在公园的石凳上小憩。“水竹村本就山清水秀,最近刚造好的刘文西美术馆和刘蒙天故居更是让村子火了一把,山水加人文,引来了大量游客。”刘大伯笑着说。
“和水竹村一样,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建设和美乡村时重视挖掘‘新内涵’,塑造特色风韵,把它们打造成一颗颗璀璨明珠。”嵊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具体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根,以农业为基,以村民为本,各创建村对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等进行提炼,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推动嵊州美丽乡村从盆景向风景、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
“共建共享”和片区化打造是嵊州建设和美乡村自始至终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聚焦水、电、路、气、通信等全要素,补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比如投资3亿多元,贯通“西白云路”“舜皇茶道”等交通环线,有机串联片区自然景观、人文遗存、高档宿集、特色基地等,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地。此外,根据不同的片区特色致力挖掘乡野独特魅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组团,包括差异化打造了田园风光示范区的“田园梦”组团;以越剧为主题,串联起施家岙村、东王村等五大越剧文化深厚村落的“越剧源”组团;立足现代农业,实现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无缝链接的“长桥粮”组团。通过片区引领和村庄抱团并进,不断提升片区核心竞争力。
除了打磨好硬件,嵊州市在软件提升也毫不逊色,两手抓绘就和美乡村建设幸福底色。“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嵊州市十分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七项工作制度”,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无感监测,形成问题发现、反馈、整改闭环机制,同时每年安排1亿元左右资金,结合“三大行动”,以“五清十改”为重点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实行新一轮提升,并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和美乡村建设要持久发力,关键在于人的素质提升。因此,嵊州市非常重视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育。近年来,当地深入开展了千名农创客培育工程,以乡村振兴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人才为重点,做好高素质农民、农村领军人才等培育工作,同时打好“亲缘牌”“地缘牌”,回引外出青年和企业家,在项目支持、税费减免等关键环节给予政策保障,畅通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流上山下乡通道。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4.62万人、高素质农民2915人、农创客1352人、绍兴市领军人才17人。
产业联兴助民富
建设和美乡村,最终是要实现先行带共富的目标,让老百姓过上舒适富足的生活。
嵊州市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紧紧依托本地产业优势,做强“土特产”文章,推动小笼包、茶叶、蚕桑、香榧、桃形李、粮食等“土特产”全链发展,把每条农业全产业链打造成为兴村共富链,化资源为收益,切切实实助推农民增收。“我们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推动产业联兴,鼓励不同村庄之间发展产业合作,通过集群化手段实现优势产业集聚、三产融合发展、上中下游一体,构建‘种养加销旅’新体系。”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如打造“嵊情家味”公用品牌,为嵊州优质农产品集体背书,分片区建立粮食、香榧、桃形李等产业农事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助农降本增效;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打破农产品镇村边界,带动农产品由传统粗放经营向规模化定制、品牌化营销转型;进军新茶饮市场,爆发式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全季采茶,茶农每年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新茶饮年产值约2亿元。
加强“农文旅”融合,是嵊州全力推动的一个重要赋能“共富路”方式。
近日,嵊州温泉湖·花筑村文旅共富建设项目营业。该项目实施整村打造、整村运营,利用温泉、民宿、茶山等资源,激励村民参与文旅产业,促进乡村全面共富,打造共富示范样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签约民宿共21栋楼,客房总数共计100间,并拥有餐厅、咖啡厅、茶馆、展馆、户外泳池等配套设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如何激活乡村潜能,让沉睡的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嵊州市通过挖掘、整合与盘活,加快各要素资源物化、转化和活化,推动乡村华丽蜕变。温泉湖·花筑村项目是其中一个典型。
近年来,嵊州市深入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集中连片流转闲置农房,引进星宿山野、山中来信、吾乡文旅等品牌民宿入驻,推动传统乡村旅游向品牌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实现旅游业态整体提升。除了温泉湖村,谷来镇王院中学旧址也摇身一变,完美融合乡宿、乡游、乡食等元素,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田园康养生活体验;竹溪、泉岗等古村活化老台门、老祠堂,使沉睡的乡土重焕生机,诠释着“资源激活”的要义。
乡村建设与整体运营结合,是嵊州在推动农文旅融合时的一个特色,将自然景观、人文遗存、未来乡村、高档宿集、特色基地等“串珠成链”,从原来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单一业态向整体乡村旅游开发转变。如山口、葛英等村打造乡村咖啡馆、骑行驿站、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将游客流量变成经济增量;水竹村采用“3+2+4+N”模式,结合线上线下运营,联动美院、美育机构等多方资源开展运营。
在农文旅融合中,嵊州市推动项目联营,坚持以“片区致富链”撬动“全域共富链”,多村连片联建,推动片区良性发展。如浦口街道8个村共同打造“土心∙月亮湾”项目,成为城郊亲子游的爆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太白峰”组团携手13个村打造乡村产业园、星空茶馆、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每年带来集体经济收益超百万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