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谱写山海共富新篇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耕的犁铧翻开浙南的土地,温州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也在悄然铺展。
回首过去一年,温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63元,同比增长6.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9元,增长11.2%,增速全省第3;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总量全省第2,总收入35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达10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4。
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温州在“千万工程”牵引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浙江明确将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而温州,在高质量发展促共富、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中,哪些发展动力可以更充分地释放?如何让共同富裕更加可感可及?创新的温州,在浙南山水间,不断探索,努力前行。
平阳南麂海上牧场。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千万工程”下个20年
温州将在高原之上再筑高峰
温州的乡村,正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新大众的认知。不止是精致的农村院落、淳朴的自然乡风,更是百花齐放、“一村一品”,从沿海渔村到深山古村,各美其美。
许多“明星村”已人尽皆知:洞头东岙村点沙成“金”,渔民洗脚上岸开起民宿餐饮;平阳鸣山村非遗一条街,点亮夜经济;鹿城樟里村,让乡村成为艺术空间,让田野变为画布。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20余年来,温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当“千万工程”进入第二个“二十年”,温州在村民收入、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等方面已有了质的飞跃。温州要如何在高原之上再筑高峰?
更多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正在悄然走红。在泰顺雅阳镇东安村,绿油油的田野中,一艘搁浅的渔船格外引人注目。一群返乡创业的青年花费一个月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了一座稻田咖啡馆——“浪肆”。开业一年多以来,“浪肆”咖啡长期占据各大本土消费类新媒体排行榜的前列。田野随四季更迭:水稻收割后种上小麦,小麦成熟收割后,又迎来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时而云雾缭绕,时而绿意盎然,一年四季风光无限,吸引着无数游客驱车前来打卡。
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温州加速缩小“三大差距”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用更广阔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推动农村与城市、产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到2027年,温州要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6.5%,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达78.5%。
其次,要深入挖掘乡村的独特资源,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计划到2027年,实现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3.9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30亿元。
最后,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提升、循环畅通,让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今年,我市计划完成21000栋(户)农房宜居改造,推进60个行政村管线序化工程,450个行政村村道提升,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到2027年,实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75%,和美乡村覆盖率达90%。
做强产业深化改革
让共富成果人人共享
当前,温州正站在冲刺“双万”之城的重要历史关口,如何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实农民的“钱袋子”?温州找到的答案,是做大做强“六个一”特色农业产业。
养好一条大黄鱼,温州人绝对专业。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软体智能海洋渔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生态海洋牧场,以及全国最大深水抗风浪网箱群,如此高成本、高技术含量的养殖投入,确保了养殖出的大黄鱼品质上乘,甚至可直接用于制作刺身。多年来,温州大黄鱼的产量与产值均稳居全省榜首。
今年,浙江印发《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将重点打造国家级大黄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高品质大黄鱼品牌,这将极大地推动温州大黄鱼养殖业迈向新高点。
不止于一条大黄鱼,更有一盘预制菜、一根石斛草、一杯本土奶、一个瓯柑果、一片茶叶。当下,温州正紧扣“土特产富”主题,聚焦“一县一方案”,高水平打造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13条。集中力量补齐发展短板,加快乐清铁皮石斛、泰顺三杯香、文成杨梅等3个省级乡村“土特产”培育试点建设。同时,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向精深加工发力,全力推进水产品、卤制品、高山蔬菜、肉禽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深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农业“双强”先导区,规划建设农业产业科技城,推进乡村产业集聚平台能级提升。
如何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从1956年永嘉燎原社首开全国包产到户先河的试验探索,到2011年再次被纳入新一轮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温州的农村改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去年,温州持续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以农合联为核心,建设产业联合体试点单元30个。扎实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永嘉大若岩入选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盘活闲置农房3714宗,带动农民和村集体增收5.1亿元。
今年,我市将实施多“地”联动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开展全域闲置农房盘活行动,盘活闲置农房2500宗以上。
山海同频,共绽光彩。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温州正续写着这段山与海交织的动人篇章。
加快缩小“三大差距”路径——
“强城、兴村、融合”引领双向奔“富”
绿野耕耘,万物争春。在缩小“三大差距”的新征程上,如何牢牢立足“强城”、“兴村”、“融合”三条跑道,书写城乡共融共富的新篇章?温州正在用实践作答时代之问。
强城崛起
县域经济成关键抓手
当前,温州发展站上了跨越攀登的重要历史关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将成为重要抓手。
做强县城要抓牢“牛鼻子”。过去一年,文成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主攻eVTOL方向,打造“低空智城”。2025年,文成将建设浙江之翼低空服务运营指挥中心、文成县低空交通管理服务中心,迭代升级“低空游文成”应用;开工建设通用机场,建成投用浙江之翼eVTOL中心、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新建eVTOL垂直起降场(点)5个以上。
县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融合城乡发展要素的重要枢纽。如何打破县域之间的发展壁垒,释放发展动能?另一个山区县——泰顺给出了新的实践答案。
泰顺携手数百公里外的杭州市滨江区共同打造滨泰智谷科创飞地,推动山海协作工程迭代升级。该科创飞地实施创二代薪火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予以免费入驻优惠政策。目前,滨泰智谷入驻企业42家,孵化项目13个,带动418个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返利2828万元。
而在县城之外,一批特大镇、中心镇正在悄然崛起。苍南工业重镇钱库镇颇为大胆地设定了“再造一个钱库工业区、冲刺区域产值100亿”目标,提出计划用时3年,沿着龙金大道、钱库大道两条镇域主干道建设“千亩百亿”产业平台。
“有了新产业平台,我们企业将有质的飞跃。”温州市英可尔油墨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延赞指着与新厂址相邻的老厂房解释说,老厂房占地9.4亩,过去因用地紧张无法开拓新产品导致发展受限。但如今公司新增用地面积23.11亩,将用于引进20多条水性塑料油墨智能化生产线,预计达产后公司年产值预计新增超3亿元。
近年来,钱库镇规上企业数量连续4年保持2位数增长,制造业投资更是实现了171.7%的高速增长。
振兴乡村
让更多人参与建设乡村
在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村,农忙时节的景象已焕然一新:拖拉机、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无人机“承包”撒种、施肥等繁重农作,展现出一幅未来乡村的图景。平阳率先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了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上林垟村带头联合周边15个村,集中流转1.4万亩土地,建成浙南地区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带动片区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这一“片区组团”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去年,温州深入实施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整治风貌落后村400个,新建“一县一带一片”示范区12个。推动集体经济开工项目440个,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温州还率全省之先探索市域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首批职业经理人对接引进项目134个,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3500余万元,引领乡村从“以建为主”向“经营乡村”转变。
农村职业经理人张金来驻村平阳县万全镇周垟村,牵头举办“第二届万全水乡文化节”,打造农耕博物馆;郑建忠驻村鹿城区藤桥镇岙底村,打造“鹿城西部共富工坊集群”,推出年货礼盒,销售额超60万元……
目前,超过2.8万名现代“新农人”来到温州入乡就业创业。今年,温州将继续完善青年入乡“引育用留”机制,建设“新农小院”“浙农英才”工作站等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培育现代“新农人”2.86万人、农创客1900名。
融合共富
城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去年,温州最年轻的城市——龙港,作为全国首个“撤镇设市”试点,迎来了第一个五周年庆,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8.2%,在浙江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去年底,龙港市推行的“农民住房公积金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住房公积金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千万元,意味着这项改革举措实现从试点到全域推广。
得益于此,龙港居民冯世恩节省了超两万元,对此他表示“非常划算”。截至去年,该市有超9000名社员主动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帮助78户实现安居梦,336名无房户和低收入农户还享受“缴150得300”的政策优惠。
温州持续攻坚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共同富裕的成果真实可感。都市人悠然走进乡村,乡村好物也畅通无阻地走出大山,一幅新时代的共富图景正徐徐展开。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县城更有性价比”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踏上“奔县”之路。步入“Z时代”,年轻游客不再仅仅钟情于传统景区,而是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和流量经济。
温州的好山好水因此火热出圈。楠溪江的晒秋惊艳了整个秋天,仅是林坑古村一处,就带火村内运营的30来家农家乐、40多家民宿客栈,宾客如云;苍南打响168黄金海岸“中国东海岸1号公路”,在龙台背植入悬崖集装箱“MOJ咖啡馆”,让游客们迎着海风、心向大海,引爆社交媒体。
今年,温州将锚定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到1.83以内的目标,加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共享。构建“两环十二射”高速路网,实现5万人以上乡镇15分钟上高速;新(改)建农村公路130公里以上;新建乡村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1450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100个;新增优化预约响应式城乡公交线路20条,进一步拉进城乡距离,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