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海西:“农”墨重彩“畜”势腾飞

来源:柴达木日报 记者:范宗文 更新时间:2025-02-25

在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海西州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净空、净水、净土和土壤富硒”的独特优势,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天蓝水清,广袤的草地与无垠的天空相接,良好的生态禀赋宛如母亲的怀抱,滋养着高原上的万物生灵。多年来,海西州依托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成功将“绿色颜值”幻化为“金色价值”,一场波澜壮阔的点“绿”成“金”实践,正在柴达木大地澎湃上演。

近年来,海西州紧扣“提质、增量、补链、扩输”发展路径,以生产高标准、产品高质量、输出高价值为目标,抓基地求突破,抓产业助增收,重点围绕五大优势发展产业,扎实推动“十项提升工程”,加快构建优势特色农牧业产业布局,输出地建设稳中有进、补链扩输日益升级、品牌打造融合互促,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柴达木粮仓牧场更丰饶

产业“四地”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精心擘画的宏伟蓝图。海西州牢记嘱托,将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高起点谋划产业布局。持续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为农牧业发展筑牢坚实根基;持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让农牧业的“源头活水”更加充沛;持续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使传统农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西州逐步壮大枸杞、藜麦、设施果蔬、冷水鱼、柴达木双峰骆驼等特色产业,培育出以肉苁蓉、食用菌、火焰蔘等新兴产业为主的5+5+N”产业体系,成绩斐然。

在枸杞产业方面,海西州印发《海西州扶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投资5290万元建设枸杞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达43.23万亩,较上年增长4.4%,产量预计达9.7万吨,认证绿色有机枸杞20万亩、企业54家、产品118个,认证规模雄踞全国首位。

同时,投资6600万元加快推进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不断提高特色产业聚集发展水平,还扩大了火焰蔘、食用菌等新特优农作物种植规模。

此外,海西州出台相关方案及管理办法,培育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认定州级龙头企业4家等,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3家,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牧场269家。

农畜产品加工业也不断优化升级,全州形成了牛羊肉、乳制品、枸杞等多种产品的强大加工能力,精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

站在2025年回首2024年,海西州农牧业发展成绩傲人:出台助农政策措施13项,落实惠农补贴资金5.24亿元;种植各类农作物118.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09万亩;牛羊出栏预计达175万头(只)以上,肉产量达4.5万吨以上;建成州内首个高原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供应鲜活水产品930吨;累计输出各类农畜产品23.06万吨,输出额达31.19亿元。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见证了过去一年柴达木儿女在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过程中的坚实步履。

“神奇柴达木”品牌大放异彩

农牧业“品牌化”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今的“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早已成为了全州农牧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金名片”。自202216日成功发布“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来,海西州围绕《品牌建设工作方案》4大项10条建设任务,大力塑造海西农畜产品高端有机价值形象,积极构建品牌“七大建设体系”,全力促进农牧产业链提质升级,目前,全州已有82家企业308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

去年11月,来自海西州的20家“神奇柴达木”优品企业,携柴达木枸杞、藜麦、牛羊肉、沙棘汁、枸杞蜜、牛肉干、奶制品、枸杞白酒等70余种优质农畜产品亮相浙江农业博览会,凭借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获得了高度认可。2024年,全州累计输出青稞4.7万吨、油料1.04万吨、枸杞8.11万吨、蔬菜8.3万吨、藜麦0.684万吨、牛羊肉1773吨、冷水鱼494吨,各类农产品输出额达31.19亿元。

为持续扩大“神奇柴达木”品牌影响力,海西州出台《海西州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指导意见》《海西州鼓励支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实施办法》,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32个农产品获得香港STC优质“正”印认证,全州现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累计达102家、产品数达585个,农特优新农产品6个,2024年认证绿色企业7家,绿色食品续展企业17家。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获批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进有为,行致远。海西州牢牢把握优质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突出品牌建设的深厚内涵,依托文旅节会等活动打造“农体文旅商”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大“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和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及企业、产品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海西特色农畜产品走出去,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贡献了“品牌力量”。

科技助农效益更凸显

在科技助农的征程中,海西州成果丰硕。在乌兰县,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区里,藜麦产品琳琅满目,其与多家科研单位联合研发的“青藜1号”等四个藜麦品种,取得农业农村部植物苗种进(出)口审批,将出口至丹麦、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这是国内首批获得出口资质的藜麦种子,标志着海西藜麦产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海西藜麦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一年,海西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四地”关键技术领域,积极开展育种创新、种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全州种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并争取省级科技项目7项,落实资金763万元。研发鲜果枸杞保鲜技术并投入使用,加速科技成果在藜麦新品种、枸杞良种繁育及机械化采摘等方面的转化应用,果蔬育苗增产、藜麦新品种选育等科技攻关硕果累累。

去年九月,海西州奔盛草业有限公司饲草生产基地内,首次实现了苜蓿一年三收,这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盐碱地首次实现苜蓿一年三收,突破了高原盐碱地苜蓿种植保苗难、产量低的难题。

面对土壤盐碱化挑战,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要求,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以“育种”和“治地”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浙江国兴能源集团等科研机构和校企的合作,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实施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与饲草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项目,筛选耐盐能力强、适应盐碱地种植的饲草资源2个,建立关键技术试验区100亩,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4万亩,土壤总盐含量降低20%,草产量较上年提高30%

同时,海西州重视人才培养,制定《海西州乡村振兴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智库建设方案》,安排142万元资金开展智库专家“揭榜挂帅”项目,积极对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建立“高原作物种质创新试验站”,研究制定《浙江—海西高原作物种子资源联合实验站建设方案》,以招才引智促进产业提质。同时,在原有9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基础上,年内新增1家工作站,累计选派93名省内外农牧业专家开展专业化科技服务。

新的一年,海西州将突出推广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施盐碱地改良试点,推进非耕地设施农业试点项目建设,提升食用菌种植规模,推广“双减”项目,提升科技应用,提高耕地质量,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推动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培育智慧农(牧、渔)场,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柴达木大地,田园牧歌的旋律激昂奏响,一幅生机蓬勃、活力无限的现代农牧业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阔步前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