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出徽菜飘香远
“食住行游购娱”,在旅行的六大要素中,“食”排在首位。安徽省绩溪县作为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以特色美食文化作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努力培育美食体验游核心产品,成为带动县域旅游发展新名片。
春节期间,走进安徽特色美食体验100店之一的绩溪徽顺酒店,宾客满堂、佳肴飘香,“咱们绩溪有‘十乡百碗’地方特色菜肴130道,您照菜单点,保准不会错!”酒店服务人员热情为客人推荐道。
从规模种养到食材加工,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近年来,绩溪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黄山”建设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围绕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持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入推进徽菜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好山好水孕育“好食材”
皖南山水孕育的丰富食材,经一代代徽菜高厨妙手烹制,造就了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徽菜之味,根在食材。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绩溪县大力实施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高质量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山水土产”,将徽菜产业链延伸至原材料的种植、养殖环节,实现上下游联动。绩溪县徽菜原料种植业类燕竹笋、香菇、山芋、沙地萝卜等主导品种已形成规模,年总产量5万多吨。养殖业重点发展绩溪黑猪、小黄牛、土鸡、土鸭、土鹅、山羊、石斑鱼、石鸡等,饲养绩溪小黄牛1.6万头,生猪年出栏2.5万头,年加工火腿5万多只;年饲养家禽20万羽,产量300吨。
当前,徽菜产业已呈现“一乡(镇)一品”区域化布局,集群壮大的加工企业,纷纷向下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原料基地,瀚徽农业、徽都徽菜等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徽菜原料生产,全县已有30%以上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组织,从事徽菜原料种养,徽菜食材源源不断经销到全国各地,重点保障各大城市布局的“绩溪徽菜馆”的供给。
名师名厨烹制“好味道”
“一品锅做法考究,常规有五层,三荤一素,从下到上一层一层码起来。”中国烹饪大师、徽菜大师、安徽省徽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光顺正在给安徽徽厨技师学院的学员们授课。作为全国劳务特色品牌“绩溪金徽厨”的代表,张光顺还是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安徽省劳模工匠工作室领衔人、安徽省首批院校产业教授。
技艺传承是徽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绩溪县依托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市级徽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构建“定点培训+基地建设+技工院校”的徽菜师傅培训体系,采取“公办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联合培养模式,持续擦亮“绩溪金徽厨”美誉度。目前,全县从事徽厨及餐饮服务行业人员1.6万人,其中中国烹饪大师18人,省级徽菜大师78人,省、市、县级徽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人,省、市、县级徽菜名厨25人,省外劳务输出徽厨及餐饮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
双管齐下塑造“好品牌”
从全国布局“绩溪徽菜馆”到打造原材料“绩品”公共品牌,从连续举办十届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到实施徽菜“十乡百碗、千店万厨”工程,绩溪县以产业链布局全链品牌战略推动徽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绩溪建立徽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21个省市建有100多个销售网点和物流配送中心。聚力打造徽菜徽厨产业“百亿工程”,在11个乡镇深度挖掘研发传统特色名菜,绘制“十乡百碗”美食地图,发布20套徽菜团体标准。开展“十乡百碗”“十大徽菜”系列品牌创建工程,完成14家“绩溪徽菜馆”挂牌运营。开发山珍、饮品等四大系列21个单品品牌,绩溪火腿等5个产品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位于绩溪县古城区的中国绩溪·徽菜(徽厨)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徽菜发展脉络与介绍徽菜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集徽菜文化展示、民俗互动体验、餐饮美食品尝于一体。博物馆负责人陈亚介绍,春节期间,进馆消费人数达1万余人次,实现综合营业收入80余万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