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鱼肥不负青田好“丰”景
春节期间,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村民心里都无比踏实。
“去年是个好年景,一亩田能产出1000斤的稻谷,外加100多斤鲜美的田鱼。”村民吴勇强的脸上挂满笑意;同样的幸福模样也写在60多岁的留守老人伍丽珍的脸上,“去年我制作的田鱼干,一斤能卖到150元,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在青田,水田里种稻、水稻下养鱼,这一传承了1300多年的耕作景象,历经岁月的积淀,依旧熠熠生辉。2005年,龙现村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
“以前稻米8毛钱一斤,田鱼也不过12元一斤。”伍丽珍感慨道,自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有了稻鱼共生这张‘金名片’,我们家的稻鱼米再也不愁卖了。”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去年吴长豪一人就种植了近40亩水稻,稻鱼米可创收8万余元,“以前种的水稻都是自给自足,剩下的稻米只能喂鸡喂猪。如今新米一出,订购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青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田不断对农遗产业进行扩容升级,对标“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标准,统筹规划稻鱼产业发展布局,水稻种植面积及田鱼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此外,通过在鲜活鱼真空包装、田鱼干深加工、农产品贴标等方面进行创新,稻鱼米、田鱼等农遗产品以质取胜、以量致富,种植户亩均增收2000元。
同时,借助浙西南首个农产品出口销售平台,通过开设海外农产品专柜等,青田稻鱼米及青田粉干等加工产品也被“端”上了120多个国家、地区的餐桌,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优质“洋货”。
古老的农遗文化不仅成为青田县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更在与文旅产业的碰撞交融中焕发出新光彩。
吴勇强也是村里第一批经营民宿的人。2019年,在外打拼20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在龙现村和奎岩庄村流转了上百亩土地,开起了民宿,并大力推广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不仅让荒废的土地重获新生,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自己店里每年就能消耗近2万斤田鱼,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稻鱼产品更是销往江浙沪以及广州、重庆等地。”吴勇强心中充满感激,“多亏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推广,青田稻鱼米和田鱼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春节期间,农家乐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人均消费60元,游客量比去年增加了20%。”尽管春节期间吴勇强不得闲,但快乐仍溢满心田。
此外,从2019年起,龙现村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引侨引资推进农遗研学项目落地,创新推出农耕展示馆、乡村水利馆、侨乡货币馆等17处展馆,进一步推动形成全系列可游、可看、可体验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稻鱼之恋”文化节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稻香鱼肥、共品秋味”秋季丰收体验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稻鱼基地+民宿+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去年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在青田,农文旅融合发展激起层层涟漪。
稻与鱼交相辉映,田鱼还“游”到了荧幕上。2024年5月,《青田小田鱼》动画片开播仪式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期间举行;此前,该动画片在韩国釜山国际影视节目展全球提案大会(BCM Global Pitching)上荣获全球提案大会组委会特别奖,成为连接青田与世界的文化使者。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生活有奔头。截至目前,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5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35公斤,总产值3.4亿元,推动100多个村“消薄消困”,农户亩均增收千元,累计增收超亿元。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和青田田鱼已被推广至广西、宁夏、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区、市),成为东西部帮扶、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美丽乡村建设不停步。未来,青田将以稻鱼共生系统为核心,继续扎实高效推进“农遗后半篇文章”建设,打造“农遗第一地”,持续擦亮农遗“金名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