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广安:“稻鱼共生”促振兴

来源:广安日报 姜曦悦 记者:卢泠氚 更新时间:2025-02-10

近日,前锋区观塘镇仁和村的水田里,一条条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一片生态和谐的田园景象。

在村委会的农产品展示长廊,稻田鱼、稻米、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一字排开,其中,纳入了仁和寨元素的“寨米”以其独特的魅力,尤其令人瞩目。

前锋区寨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刘丽君,正手捧一颗颗饱满晶莹的大米介绍,“寨米”不仅选用了来自泰国的优质香米品种,更采用了“稻+鱼”的原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全程施用有机肥。

稻鱼共生,不仅让稻田的水质得到了改善,还让鱼类成为天然的害虫捕食者。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和翻动泥土的行为,也优化了稻田的土壤结构,为稻谷的生长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在每年稻谷抽穗扬花之际,村民将草鱼、鲫鱼、花鲢、白鲢等鱼苗投放进稻田中。稻花飘落水面,成为鱼儿们的美味佳肴。清澈甘甜的田水滋养着鱼儿,使其肉质肥嫩、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我们的养殖基地已经扩展到了200亩。”刘丽君的话语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不仅让村里的闲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仅2024年一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0余万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据仁和村党支部书记吴德平介绍,2021年之前,仁和村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里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想要发展产业,一无技术支撑,二无富余劳动力,且村民对于村集体做事情的底气不够,信心不足,参与意愿普遍不强。

吴德平回忆,在产业发展初期,面临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当时村集体没有资金购买设备,就用党员家里的,找不到合适的人,就让党员先上,村民看到党员都争先带头,才渐渐对集体发展产业有了信心,参与意愿逐渐提高。

吴德平介绍,该村结合本村农田成片、适合机械作业的实际,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研究决议,制定了大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建设以农业生产、水稻种植为主、稻鱼综合种养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全力发挥仁和寨独特地理优势,全力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

项目启动以来,截至目前,该村除了已建成的优质稻鱼养殖基地200余亩,还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的专业烘干房1间、水稻储量30万斤的仓库1间、大米加工生产线1条,实现年产大米13万斤。

“产量有了,销售又成为难题。”吴德平说,考虑到仁和寨的历史意义,便决定打造仁和村“寨米”品牌。同时,邀请宣传部门、网络媒体、知名博主到村拍摄宣传视频,提升产品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销售难题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于现状。”吴德平说,在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园区的指导下,“寨米”已经多次亮相相关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的直播中。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与创新,让“寨米”走出广安,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稻鱼共生不仅绘就了一幅乡村和美的画卷,更成为了村民们走向富裕生活的金色大道。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