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参需要走出“自证陷阱”
你吃过大连海参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是:吃过海参,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大连海参。如果把这个问句中的“海参”改成“大樱桃”,答案就不一样了。
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吃海参不常有,而吃大樱桃可以常有。吃得多了,自然就会品出其中的滋味,地道不地道,一尝便知。而想尝出一根海参来自中国的哪一片海域,却要难得多。因此,这就给很多经营海参的商家创造了机会:反正消费者吃不出来,无论是哪里产的海参都说是“大连海参”。因此,大连海参产业长期被同一个问题所困:如何证明“我是一根真正的大连海参”,与假冒大连海参的不法同行区别开来。这一困扰让大连海参长期陷入自证陷阱。
最近,大连海参又推出了一项自证行为。1月23日,大连海洋发展局和大连海洋渔业协会共同召开了2025大连海参品牌建设推进发布会,会上启动了“2025年大连海参溯源码识用培育工程”,符合条件的企业须提交相关材料,接受协会的监督和考核,条件合格的可以加入大连海参溯源码识别工程,消费者在消费终端通过扫码就能看到所购海参的产地、养殖方式以及加工企业的相关信息等。目前已经有34家大连海参企业加入了这项工程。这是近几年来大连海参自证身份历程中看起来做得最有操作性的一件事。
就在50多天前,在海参迎来消费旺季时,抖音电商平台也发布了一项《关于海参的专项治理公告》,对在平台卖海参的商家进行了规范,其中规定:使用特殊产地宣传时,须获取当地渔业协会颁发的认证。也就是说,你要卖大连海参,需要在大连海洋渔业协会进行认证。
为何如此?其他的大连海鲜为何不需要这道程序?这是因为“大连海参”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产品,是受原产地保护的知识产权,是受商标法保护的证明商标。也就是说,“大连海参”这四个字已经是一个法律名词,它代表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品牌”。冒用这个品牌,是侵权的。
实际的情况是,大连海参被冒用的情况长期存在、比比皆是。记者在市场调查时看到,很少有海参商家在宣传产品时不使用“大连海参”字样。当问到商家怎么证明自己销售的产品是大连海参时,商家也振振有词:“你怎么能证明我的不是呢?”这让真正经营大连海参的商家有苦难言,想尽办法来给自己找一点证明材料。
大连海参与非大连海参,产品品质和原料采购价格相差巨大。如果全国各海域生长的海参捕捞加工后都被冠以“大连海参”的标识,必然对大连海参造成侵权事实,海参产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命运。
农产品最重要的身份信息是产地,一个地区优质的特产,如果获得充分的保护,会成为这个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比如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中国的五常大米和阳澄湖大闸蟹等,无不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入口。
据了解大连海参年产量已超过8万吨,占中国海参年产量25%~30%,年产生经济效益近300亿元。在大连有几十万人靠海参产业生存,他们创造了多个海参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
但是,横亘在大连海参人面前的难关始终是如何防止假冒的问题。一位海参从业者说:“如果假冒的问题得到解决,让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大连海参产业的经济效益至少会增加一倍。”
如何保护好大连海参的金字招牌?保证大连海参的地理标志产品持续获得市场认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连海参始终在“自证”的死循环中挣扎。
如果大连海参一直依靠单个企业自证来保护品牌,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此次共设立了8项措施,保护大连海参的品牌,包括联合司法机关和律师团队。
地理标志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更高层面的重视,更加有效的法律措施以及更为长远的市场机制。
此前多年,大连海参被冒用的情形比比皆是,业内人士心照不宣,但是竟无一例侵权案件被诉诸法律。经历了20多年飞速发展,大连海参产业品牌林立,也鲜有有绝对影响力的头部品牌诞生。
品牌保护,法律不可缺席,有了法律的保护,大连海参急需培育出更加有影响力的品牌,如果这个产业里能诞生出一家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经得起法律检验、销售收入逼近百亿元的头部品牌,大连海参的品牌才算真正走向成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