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土特产”迭代逻辑
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西湖龙井”“仙居杨梅”“金华火腿”等一大批浙江“土特产”强势“出圈”。浙江“土特产”文章缘何能够多点发力、持续写出精彩,其背后的逻辑与内在动能值得深入探索。
把握好“驱动创新”与“创新驱动”的关系。浙江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厚植创新土壤,激活“关键变量”,用自主创新破题,用集成创新迭代,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行政主导”的“驱动创新”,迈向“主体自主、社会共襄”的“创新驱动”。一是种业创新,象山县大力发展以“红美人”为代表的精品柑橘,组建柑橘研究所,建成国家级柑橘杂交育种基地6个,筛选保存优良品种450余个,为引领柑橘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而由企业培育的西瓜新品种“美都”,研发历时10年,凭借口味好、耐运输等综合性状的优异表现,广受瓜农欢迎,占据我国南方冬季大棚西瓜95%的市场。二是模式创新,嵊州市的蚕企开创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养蚕新模式,让蚕不吃桑叶吃“饼干”,摆脱了传统养蚕对季节、气候的依赖,可以全天、全年不间断产茧,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磐安县的药业企业则通过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车间,模拟青藏高原环境,精选西藏那曲优良蝙蝠蛾虫种和冬虫夏草菌种,将冬虫夏草从高原“搬”进实验室。三是数实融合创新。浙江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建成数字农业工厂(基地)417家、未来农场33家。例如数智植物工厂通过智能化的设备、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确保农产品“0农残、0重金属、0激素添加”,可周年连续生产,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其中草莓售价每颗高达28元。同时,仙居县大力推动杨梅产业向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运用智能温控、智能补光、水肥一体等数智化设施设备,杨梅提前20天左右成熟,商品果率提升40%,产值增长7%,户均增收3.5万元。
把握好“市场引领”与“引领市场”的关系。浙江市场主体嗅觉敏锐,善于顺势而为,从“市场要什么就产什么”转变为“产什么就火什么”,打造产业赛道风向标,引领未来消费新潮流。一是市场引领,浙江企业家市场意识强,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布局、产品类型、市场定位,用“卖得好”倒逼“产得好”。以一家百年传承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为例,近年来在持续深耕灵芝、铁皮石斛食药同源领域的基础上,跨界推出灵芝咖啡、灵芝压片糖果、铁皮石斛爆珠香口丸等创意新品。目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63.8%。而针对国际市场和年轻群体茶饮消费的需求变化,浙江茶企敏锐锁定抹茶产业,不仅提高春茶后期鲜叶和夏秋茶资源利用率,还推动茶叶全程机械化、数字化生产。2023年浙江抹茶产量4200余吨,产值突破6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抹茶产地。二是反向思维。浙江企业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敢于打破常规,运用逆向思维,脱颖而出。比如龙游县的水产公司成功研发陆基循环水无抗脱脂养殖技术,让鱼进行“减脂塑身”,提升鱼肉品质和养殖效益。又如常山县引种香柚,与胡柚配伍成功开发了“双柚汁”,上市后一炮而红,迅速占领快消市场,2023年销售额攀升至6亿元。三是错位发展。浙江善于用好一方水土,做好“特”的文章,巧于“错峰、错道、错时”,避免产业同质化发展。时间上找空档,海宁市的“海昌蜜梨”原来只有半个多月的上市时间,近年来通过引进早熟“新玉”和晚熟“浙梨6号”2个新品种,“一早一晚”新品种的错峰搭配,拉长了销售时间,错开上市高峰期,提高销售价格。
把握好“追逐资源”与“资源追逐”的关系。浙江在深耕自身有限空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地瓜经济”,资源紧跟主体、产业和市场,从“贸”行天下向“产”行天下、“智”行天下跃迁。一是“借”土地,浙江是典型的农业资源小省,约有30万人在省外承包300万亩土地,实现总产值约400亿元,相当于浙江农业产值的1/4。如台州市黄岩区外出瓜农近4.3万人,种植面积达57万余亩,西瓜年销售产值超50亿元;建德市本地草莓种植面积仅为0.8万亩,但1.2万名建德“草莓师傅”,遍布27个省份,甚至远至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异地草莓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二是“借”产品,浙江市场主体善于开拓市场,嵊州市年加工出口茶叶6万多吨,约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1/5,每年从省外采购大量茶叶以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借”市场。浙江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推进农产品高水平“走出去”与高品质“引进来”。“浙农优产 百县千品”名优土特产系列活动,大力支持出口企业参加国际农产品展会,促进外贸。与“走出去”配套,杭州海关通过数字赋能、智慧监管、优化服务与提升通关效能,结合订单等外贸领先性指标,研判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把握好“农品文化”与“文化农品”的关系。浙江高度重视农耕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耦合嫁接,以文化赋能产品,让农耕文化走进日常。一是挖掘农耕文化。宁波市的“三关六码头”主要经营以非遗美食为代表的传统民间特色食品,让非遗配方实行标准化生产。目前,签约非遗食品制作人和传统老字号文化食品手艺人50人,涉及非遗和老字号品牌58个,让“今古同食”的缤纷滋味传向更远。二是融合潮流文化。浙江加速构建浙江名优土特产品牌矩阵,打造区域品牌IP(知识产权),给品牌注入时尚元素。老品牌“五芳斋”不断推进跨界、联名、“触网”、打造形象IP等举措,在品牌营销上与各大IP合作,同时拓展产品的口味和品类。三是联动“造势”。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300个省级名优“土特产”,开展“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分产业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组织开展“浙农优产 百县千品”专题推介活动。
把握好“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的关系。浙江注重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构建,打造上中下游相互依存的“产业圈”、大中小相互匹配的“企业圈”、高中低错位发展的“产品圈”。浙江在推进“土特产”发展过程中,注重谋长远、布大局,从“树标杆”到“定标准”,从“单环节”到“全链条”,链接产业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系统。如常山县充分挖掘胡柚多重价值,从一只果到一条链,总产值突破45亿元。发布“一切为了U”城市品牌,将胡柚元素融入城市空间,建设农文旅综合体,举办“赏花问柚”“UU音乐节”等主题活动。
(作者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现挂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