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加持大同黄花分外“香”
游黄花公园,品黄花饼、黄花雪糕、黄花酒……今年以来,大同市“小黄花·大产业”生态观光游引来众多国内外游客“打卡”,再次带火大同黄花。大同黄花快速发展成为大同市一大主导产业,这其中离不开地理标志的有力加持。
近年来,为把“大同黄花”这一特色品牌维护好、运用好,市委、市政府通过把黄花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等举措,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瞄准“大同黄花”品牌的社会价值、产业价值、经济价值,强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产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发展路径,并坚持组织协调到位、项目推进到位、指导服务到位、宣传推广到位、跟踪督导到位“五步工作法”,出台多项扶持推进政策和措施,全力提升产品品质,助力品牌升级运用。
“大同黄花”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得到了市区两级财政、农业、科技、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尤其是大同市充分利用金融等手段解决相关主体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广实施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以及“黄花贷”和贴息贷款扶持,为黄花产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带动了农户由过去不想种到如今争着种。
作为落实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的企业之一,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地标兴农”的积极作用颇为肯定。他说,在地理标志的助力下,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形成1个两万亩片区、8个万亩片区和109个专业村,年产值达13.42亿元,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多个县种植黄花。
“自‘大同黄花’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年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以来,大同市以推动工程项目落实为抓手,以做大做强黄花产业为目的,深入推动‘大同黄花’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使大同黄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去年底,全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7万亩左右,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今年,大同“开展黄花产业信息服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十佳案例”。(高雅敏)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