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召开全省农业科技会议,系统部署该省农业科技各项重点工作。会上获悉,2023年,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9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35%,分别比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提高2.8个和9.85个百分点。
在嘉兴市嘉善县中荷数字农业科创中心的立体育苗空间内,十层育苗架上铺满菜苗,仅仅720平方米的空间,每天可产出3.5万—4万株菜苗,其效率相当于传统农业5000—7000亩育苗用地。紧邻育苗空间、被称作“叶菜工厂”的温室内呈现渐变的绿色:一侧是移栽的生菜苗,随着生长,植株不断被移动往另一侧,在终端被采收上市,中间相隔20天的生长周期。该温室可根据市场需求量,全年无间断供应生菜,每天产量达到4万株左右,主要供应往盒马等商超。这样的设施农业技术,令人深切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变革。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八八战略”,锚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目标,以农业“双强”行动为主抓手,推动农业科技提速发展。该省在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振兴、农技创新推广、现代农机装备升级等方面均取得成效。
在会议现场举行的农业科技创新展上,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农作物新品种、农业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我们这款ARC微生物菌剂施加以后,可以促进豆科作物根系结瘤固氮,起到增产效果,同时减少施加化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湘湖实验室李培武院士团队的副研究员王晓介绍了该团队的科研成果,“目前,我们在全国布置了232个试验点,试验的大豆均可增产10%以上,在浙江海盐的实验基地鲜食大豆增产达到23%,可以有效助农增收。”
据悉,湘湖实验室是浙江省农业领域的省级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近年来,浙江省优化农业科技平台布局,构建了一组硬核力的农业实验室矩阵,建成水稻生物育种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8家。湘湖实验室成立后,涉农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63家。
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也与市场、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实验室内,云和雪梨气泡饮料、常山胡柚NFC饮料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为浙江省“土特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农业科技创新展上,展出的20项浙江省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也都是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新品种、新技术。例如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国粮油主导品种的甬优1540水稻、2019年以来连续5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的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等。
建设农业科创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是今后浙江省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加强农业科创拼图建设,推进“三农九方”、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和实验室。
会议现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农业科技工作再攀高峰,浙江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体系,涵盖技术、品种、农机等领域,包括战略性、产业化、实用性三类项目。壮大创新主体,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协同发展,强化重大平台联合攻关,形成良性创新局面。聚焦重点攻关,抢占种业高地,发展智慧农业,做强做精农机装备,力争多出大成果。加快成果转化,通过加强供需对接、抓实推广应用和探索模式创新,将农业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强农业人才培育。
通过以上措施,浙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2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初步形成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效能特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成为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国智慧农业引领区和全国丘陵山区小型农机推广应用示范基地。(江箫)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