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运营应重点把握的五个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运营异军突起,成功打造了一批因地制宜、独具爆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村庄运营模式,但从运营实际和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做好保护与开发、创新与传承这篇文章,让镇村蓄力、商企助力、团队发力、主体赋力、村庄活力。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把握以下问题:
在经营理念上,要注重市场化、系统化、多元化思维,顶层设计时要抓住关键要素、分析利弊,合理评估运营条件,科学设置运营方案、操作体系和评定标准,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跟风。实施中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重点将组团化、片组化发展,品牌化经营作为主攻点,盯“农”瞄“文”链“旅”,处理好政府与主体、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利益、新乡人与原乡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划清各自边界职责,明确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镇村与运营商利益自主权平衡,防止过度商业化,有效避免少走弯路,杜绝越权、越位过界现象,切忌教条固化、单打独斗。
在运营思维上,要坚持品牌化、差异化、风险化思维,业态策划时要立足村庄禀赋、产业特点,系统梳理功能定位、客群对象、规模选择、盈利空间、资源利用等关键点,防止瞒天过海、名存实亡。落实中要以转化利用发展为动能,重点挖掘乡村、文化、教育等多元功能价值,善“资”衡“利”和“融”,处理好“投资”与“受益”、升级与迭代的关系,当好“大管家”,算好经济账,推动跨界融合、数字赋能、组团发展,活化乡村记忆,追求时尚风格,满足时代要求,通过“节、庆、赛”等沉浸式体验激活在地“土特产”的IP活力,实现乡村运营多元发展、抱团取暖。
在运营模式上,要凸显在地化、合作化、联盟化的思维,资源利用时要加强分析研判、摸清底数,深入研究产业难点、人文特点、运营痛点、链接堵点、社(民)情热点,找准发展的定位点,防止以假乱真、雷大雨小。执行中要以现代企业管理为核心,重点解决产品单调、同质严重、竞争乏力、链条不足等短板,锁“产”盘“资”造“血”,处理好重资产、轻管理,重利益、轻合作的关系,以古村原貌,新村旧事为切入点,做优空间、盘活资源、导入流量,打造专属IP,构建区域影响力,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有效降低风险,实现共赢共享,防范资本过度、无序扩张。
在运营人才上,要强化年轻化、知识化、实战化的思维,人才引育时要打好组合拳、选贤任能,认真研判其能力水平、经验实绩与运营岗位要求的结合点,防止移花接木、外强中干。实行中要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引擎,重点抓好乡村CEO、“新农人”、农创客等队伍建设,重“引”善“育”会“用”,建立起分类施策、分层推进“立体交叉”全周期培育模式,处理好引进与培养、本土与外来的关系,通过传帮带、职称评定等手段,打造内外兼备的全产业链现代CEO“人才+”培育体系,不断提升运营能力,防止将乡村CEO当做村干部或项目负责人使用,杜绝任人唯亲、唯利唯圈。
在运营监管上,要实行制度化、精细化、人本化的思维,监督管理时要围绕目标职责、各尽所能,善于解决政府、院校与科研机构、市场主体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点,防止蜻蜓点水、浑水摸鱼。推行中要以党建为引领,重点解决各方所需、要素保障和考核奖励等问题点,强“统”聚“力”活“渠”,构建起内外驱动的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监督管理体系,处理好先立后破、内外发力、上下畅通的关系,鼓励支持乡村CEO、村集体、村民入股分红,明确绩效目标,防止将强村公司作为镇级融资平台,实现要素重组、集成创新、治理有方、服务高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发展。
作者:汪洋 【系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协调处处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