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茶香氤氲文脉长 ——浙江长兴农文旅工产业融合迎来发展新机遇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曾庆华 更新时间:2024-11-14

“太湖浪里有古城”到“世外桃源地长兴”,从智能制造到全域乡村旅游,三省通衢浙北第一县——浙江省长兴县文旅产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长兴县着力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通过文化解码、数字化改革、公共文化提升等一系列措施,促使农文旅工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夯实了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文化底蕴深厚 产业持续发展

长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茶圣陆羽在此写就《茶经》,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小说家吴承恩也曾在长兴任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兴还拥有国家级非遗百叶龙、省级非遗鸳鸯龙等民间艺术和技艺,长兴紫笋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上世界地质遗产“金钉子”灰岩保护区等自然景观,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群等红色革命遗址,为长兴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

长兴县依托工业强县优势,加强工业产业链、文旅产业链的联动,持续创新跨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出“一核一谷五圈”的产业空间。“一核”即县中心城区文化产业集聚核,依托要素集聚优势,以数智大厦文化产业园、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等为载体,大力培育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一谷”即顾渚“画溪谷”,以“文创+”为主题,突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深化文化赋能,打造长三角国际先锋创意高地、活力新锐总部基地;“五圈”即东部太湖演艺文化产业圈、南部健康休闲文化产业圈、西部湿地文化产业圈、西北红色研学文化产业圈和中部古生态文化产业圈。

长兴自古为我国著名茶区,现有良种茶叶面积14.6万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先后4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2010年,“长兴紫笋茶”成为浙江省首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茶叶类产品。水口乡顾渚山建有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长兴以此为依托,复原唐代煎茶法等传统技艺,在水口重点打造全流域茶文化旅游景区,每年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到长兴县畅饮紫笋茶、体验茶文化。

深挖地域特色 赋能城市焕新

长兴县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茶文化、古生态、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同时,依托工业强县的优势资源,文化制造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共有规上文化企业50家。今年6月,长兴县入选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市、区)名单。

地域文化润泽一方。长兴在县域文旅融合过程中,将文化基因贯穿到城市旧改新建、有机更新的全过程,让历史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位于雉城街道中心地带的长兴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完好地保留了一段古城墙遗址,并对古城墙、牌坊、古井、州桥、东鱼坊历史记忆小品等文化元素进行了复原。目前,街区汇集了10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以及长兴特色名小吃、长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域商业文化的示范项目,入选浙江省第四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招引文旅企业 携手共绘蓝图

按照产业化思维、系统化布局、链条化引育的总体思路,长兴县重点聚焦数字科技文化产业、影视科技动漫产业、全域文旅融合产业、纺织行业创意设计产业等赛道,打造一批标志性文化成果,吸引太湖龙之梦乐园、唐潮十二坊、龙山影旅等项目的落地。高标准谋划打造环太湖9号公路,推动全县文旅资源串点连线成面,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长兴县委、县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聚焦财政产业政策资金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培育等方面,相继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引领性文件。鼓励银行推出针对文化产业的“文化助企贷”“文化创业贷”“文化英才贷”,信用授信文化企业最高可达2000万元、文化英才个人创业最高可达200万元。创新开设县级“名家名室”人才计划。

长兴县委书记朱伟表示,长兴县将为文化产业相关行业提供丰富的发展机遇和合作潜力,期待与各方投资者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