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从卖原料到卖品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宫立灵 通讯员 梁震英 孙晓弘 更新时间:2024-11-12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近年来以“一镇一品”为总体导向,以加工和品牌为核心环节,推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打通从原料到终端品牌的产业链通道。

“一只羊”的产业路

走进呼勒斯太苏木不下山二狼山羊托管养殖示范基地,一排排高标准羊舍整齐排列。这里运用的是智能化、标准化养殖模式,每一只羊都戴有耳标,上面的数字对应着电脑录入的全程饲养追溯体系。

“它们吃的饲料包括玉米秸秆、花生秧、苜蓿、苹果渣,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喂养。”内蒙古不下山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天卿说。

二狼山白绒山羊是内蒙古自治区三大高端羊肉品种之一,201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作为二狼山白绒山羊主产地和核心区,乌拉特中旗全力打造二狼山白绒山羊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高端羊肉品牌,建成养殖1万只羊规模的不下山二狼山羊托管养殖示范基地。这里养殖的羊,先运输到不下山熟食加工基地加工成炸羊排、肚包肉、腌羊肉、羊杂碎等多种产品,然后通过西贝、九毛九等品牌餐饮公司进入高端市场。

“从草原到餐桌”,托管养殖示范基地把二狼山白绒山羊肉推送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目前二狼山白绒山羊平均价格每公斤70元,通过企业精深加工进入高端销售渠道后,羊肉均价每公斤达119元。”李天卿说。

“致力于二狼山羊肉品牌享誉全国,我们已建成托管基地、熟食加工、旗舰店营销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实现产值7000万元,力争2024年年底达1.2亿元。”呼勒斯太苏木党委书记李阳说。

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天然的牧草,造就了二狼山白绒山羊肉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的卓越品牌。同时,也造就了高品质的二狼山白绒山羊羊绒,纤维细长、手感柔软,享有“纤维钻石”“软黄金”美誉。

二狼山白绒山羊所产羊绒每年产量稳定在560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羊绒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乌拉特中旗通过与内蒙古北平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同和太种畜繁育中心建立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园,目前拥有8条生产线、4个车间,可分梳多种原料,满足客户不同产品需求。

“目前年生产羊绒约300吨,带动4000多户牧民增收。”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园车间主任郝建军表示,将推动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国内外最具有竞争力的羊绒可持续、可追溯供给基地。

此外,乌拉特中旗还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标准养殖、提纯复壮、品牌推广、转型升级,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产业链条,推动二狼山白绒山羊肉、羊绒多元产业链高端化发展,真正实现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一粒麦”的华丽转身

连日来,乌拉特中旗高塔梁原生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麦香扑鼻,生产线上的全自动磨粉机高速运转。

“生产线日生产量25吨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乌拉特中旗高塔梁原生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薛文龙介绍,公司主要生产雪花粉、全麦粉、饺子粉、馒头粉、麦芯粉等,今年与当地150余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种植有机小麦1.5万亩,截至目前已收储小麦100万斤。

石哈河镇属于山旱区,旱作红皮小麦在清末时期传入,被老一辈人称为“百穗红”。因石哈河地区年光照时数达1800小时以上,红皮小麦可吸收充足的养分,形成了其独特的品质,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赞为国内最高等级小麦。

石哈河镇的旱作红皮小麦很出名,但是优质不优价,销路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石哈河镇立足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旱作红皮小麦提纯复壮、良种选育、订单种植、品牌营销等工作,通过订单种植、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打破种植零散、质优价不高的发展困境。扩大旱作红皮小麦种植面积至6.85万亩,扶持“高塔儿梁”“套宽”等本地企业,把旱作红皮小麦磨成面粉,加工成馒头、挂面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渐形成旱作小麦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将“一粒小麦”做成富民强镇的“大文章”。

“从2022年开始,我们累计通过天猫超市、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销售石哈河旱作有机小麦系列产品23万单,线下销售旱作有机面粉等产品280吨左右。”薛文龙说。

“一镇一品”亮点多

产业旺,百业兴。

乌拉特中旗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增收的重中之重,以“加工”和“品牌”为核心环节,打造14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形成“一镇一品”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义堂红辣椒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园、春锦农业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三诚鲜糯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园、尔汉鲜食玉米加工产业园,正在建设“乌拉特味道”国际食品产业园、牧羊海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甘其毛都“丝路红驼”文化产业园、海流图智慧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建园区、引企业、上项目、兴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标准化发展,乌拉特中旗生产出众多优质、特色农畜产品。

在联丰奋斗村村民马子忠家的院子里,硕大的玉米棒堆成了小山。马子忠扬了扬手中沉甸甸的玉米棒说,地力提高了,玉米籽粒饱满,种植鲜糯玉米省时、省力,早种的话还可以复种燕麦草、油菜。

近年来,乌加河镇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建起三诚、尔汉、好联丰3个鲜食玉米加工厂,年加工产能达2000万穗,搭建起一条种、产、销为一体的鲜糯玉米产业链。在联丰奋斗村、宏伟村分别建设烘干仓储,实现年可烘干玉米9万吨,仓储库容2万吨。

“打造以玉米为主的全产业链,创建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是我们镇发展特色农畜产业的又一个规划目标。计划利用3年时间,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牌,健全玉米产业品牌体系。”乌加河镇党委书记陈敬说。

德岭山镇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广辣椒种植,建成义堂红辣椒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让辣椒变辣酱,“身价”成倍增长,短短几年的时间,辣椒已经成为当地一张闪闪发光的“金名片”。2023年全镇辣椒种植面积2.26万亩,辣椒总产量约6.2万吨,2024年扩大种植面积至3万亩,2025年拟计划辣椒种植面积将达到7万亩,覆盖四义堂村、乌镇村、大圣村、胜利村、苏独仑嘎查等地区。

“我们种辣椒已经两年,今年种3500多亩,亩产干辣椒700斤至1000斤,亩收入5000元至6000元。”德岭山镇大圣村村民刘福忠介绍,辣椒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育苗、栽种、采收各环节需要大量季节性用工,每人每天200元左右。

“我们提出的‘一镇一品’覆盖了三次产业。发展‘一镇一品’,能够同步提升全旗三次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由镇域产业基础培育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大提升。”乌拉特中旗副旗长王云介绍。

如今,丰富优质的“活畜原粮”转化为优价商品、响亮品牌,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以产业化、系统化的形式迈进发展“快车道”,成为乌拉特中旗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