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金字招牌” 提升农业质效 ——泰州市全面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综述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作为全国知名的鱼米之乡,长三角地区“精品菜篮子”“优质米粮仓”,我市拥有兴化大闸蟹、靖江猪肉脯、姜堰大米、溱湖簖蟹、泰兴江沙蟹、泰兴香荷芋、靖江香沙芋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它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泰州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中闪闪发光。
近年来,我市依托优势特色和自然禀赋,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行动和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紧紧围绕建机制、强基础、树品牌、促营销,高质量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打造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农业品牌集群,着力引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以品牌建设助推农业质效提升。
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品牌
水网密布,素有水城水乡之称的泰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盛产品种多样、质量上乘的特色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自然基础。
“兴化市湖荡密布,河道纵横交织,湖荡内水草丰美,为优质淡水螃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处处长高春荣介绍,兴化所产大闸蟹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博螯、捷足”的特点,脂膏丰满纯正、肉质玉白爽嫩、蟹黄晶红油润、入口鲜香溢甜,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该市多个品牌的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荣获“中国名蟹金奖”。同兴化大闸蟹一样,溱湖簖蟹、靖江香沙芋、兴化大米等同样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水质和土壤,品质优越、质量上乘,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地理标识。
用好“土”资源,做足“特”文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工作,2022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七个一”工程 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推进品牌引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市委农办印发《泰州市品牌引领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2023年、2024年,市财政分别安排“市级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经费”,对农产品品牌打造予以奖补扶持。
品牌提升身价。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11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7件,认定中国驰名商标6件,7个区域公用品牌、21个产品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
严格质量检测,守牢品质底线
刚刚过去的10月,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是繁忙而充实的。为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市民吃上安全放心农产品,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专项检查组,深入种植基地、养殖塘口、屠宰场等生产一线,密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仅在国庆期间,就抽检了全市31家生产经营主体44批次农产品样品,未检出禁限用药物。
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也是品牌发展的决定因素。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精准监管”,建成以泰州市以及兴化、姜堰、靖江、泰兴等5家农产品检测机构为主干、83家乡镇监管站为基础的农产品检测体系。仅2023年,全市共完成定量检测1.14万批次,速测41.74万批次。先后4次接受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未检出违禁药物。接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1080批次,总合格率为99.17%。
同时,深入推进“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落地落细豇豆、韭菜、芹菜、鸡蛋、鳊鱼、鲫鱼等规模生产重点品种精准治理措施,按照每月1至2次频率开展豇豆等重点品种专项治理飞行检查,按季度组织风险分析、发布风险提示,促进源头有效管控。2023年全市共立案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38件,有力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
“兴化出品的大闸蟹几乎都有‘身份证’,扫描二维码就能知道螃蟹的‘前世今生’。”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孙新兵介绍,在我市已有15823家农产品经营主体纳入省质量平台监管,2024年以来已开具食用农产品追溯凭证571.1万张。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守住了安全底线。
严格的质量检测大大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绿色食品企业218家,获证绿色食品394个,有机食品企业13家,认证有机农产品123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总面积达75.62万亩;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6.3%,居全省前列。
线上线下推介,拓宽营销渠道
2024年10月24日,是可以写进泰州农产品发展史的重要日子。远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泰州特色农产品(欧盟)推介会成功举行。会上,兴化市东奥食品有限公司与德国西纳姆公司、德国洛斯产业开发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兴化市润禾食品有限公司与德国考特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销售合同金额超千万美元。泰州的“土特产”正式进入了“洋世界”。
“泰州的黄桥烧饼太香了,我买了10盒,回去给亲戚朋友们分一分。”去年9月,首届泰州绿色健康农产品 (上海)展销会在上海农业展览馆顺利举办,“本邦大爷”赵沪生在展台前竖起了大拇指。首次亮相上海滩的河蟹、鱼圆、肉脯、黄桥烧饼、芋头、土鸡汤、香乳猪肉、米酒、阳光玫瑰葡萄、翠冠梨、草鸡蛋等“泰州味道”让上海市民交口称赞,现场多款产品因热销脱货而连夜补货,全场展位销售总额达163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农产品还要经历“市场销售”这道关。对此,我市以线上线下各类平台为抓手,不断拓宽农产品展销渠道,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购买泰州农产品。
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我市积极参加和举办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首届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广周活动、首届泰州绿色健康农产品(上海)展销会、江苏最美绿色优质农产品(大闸蟹)企业评选活动等,全面宣传推介市级“泰州红·鱼米香”品牌,与上海蔬菜集团、南京金陵饭店等单位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和产品供销合作,协议成交总额达17亿元。
拓展线上营销渠道。布局天猫、京东及抖音等电商平台,举办泰州“品牌强农 电商助农”主题活动,全市已发展淘宝镇15个、淘宝村30个、网上营销主体34786个、网店38147个,特色、品牌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37亿元。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兴化大闸蟹”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创新发展经典案例和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兴化香葱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兴化大闸蟹、靖江香沙芋入选“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已培育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区域公用品牌5个:兴化大闸蟹80亿元,兴化大米80亿元,兴化香葱45亿元,靖江猪肉脯30亿元,姜堰大米23亿元;超5亿元区域公用品牌2个:溱湖簖蟹6亿元,兴化龙香芋6亿元;超2亿元区域公用品牌3个:泰兴江沙蟹4亿元,泰兴香荷芋3亿元,靖江香沙芋2亿元。
“品牌建设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合力推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蒋向荣表示,下一步将聚力培育“泰字号”“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推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培育年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个以上,叫响“泰字号”区域公用品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