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闯出一条振兴路子 —— 普安县发展茶产业小记
11月1日至5日,普安县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专业生产型培训班在茶叶种植核心区普安县江西坡镇江西坡社区举行,113名茶叶经营主体参加。授课老师围绕茶叶种植、茶园管理、病害防治、加工销售等内容对学员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培训,让学员们深感受益匪浅。学员黄金笑盈盈地说:“参加这次技能培训,我学到了种茶技术要点,回去后,我将把学到的技术分享给其他茶农,带动他们一起发展茶产业。”
这是近年来,普安县在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上下足功夫,着力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剪影。持续让绵延逶迤的茶山与茶园呈现出茶香景美、产业兴旺,茶农生活幸福美好的喜人景象。
一
茶香四溢的普安,被誉为“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该县拥有18.3万亩茶园,如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2万多株野生四球古茶树挺拔苍翠,164万年以上的四球古茶籽化石和蜿蜒的茶马古道,更是见证了普安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近年来,普安县坚持“人均一亩茶”和“一园两区三带”的茶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涉农资金,着力推动新建优质茶园建设,新建茶园全部由农户自种、自管、自摘。一是实现种植模式转变。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茶园建设,改变“政府+企业”“大户干、农户看”的传统模式。二是实现利益分配的转变。农户成了茶园种、管、采各个环节的主体,改变合作社和大户主导茶园建设的格局。三是实现茶农身份的转变,每亩茶都由农户自种、自管、自摘,成为了全链条茶产业工人。
与此同时,该县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域外企业纵深推进茶产业全面发展,并着力打造高品质茶叶基地。据介绍,2017年普安县核心茶产区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产品通过欧盟500多项指标检测。2016年7月,普安县还获得“普安红茶”“普安四球茶”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农业农村部农特产品地理标志证书。2017年,普安县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普安红”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普安茶叶特色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
千亩白茶园,一腔感恩情。世界茶源地普安,因来自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2000亩“白叶一号”茶苗,让茶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2018年6月,浙江省湖州安吉县黄杜村党员代表和有关专家多次考察,黄杜村捐赠的白茶苗有600万株落户普安,种植茶园2000亩,直接让862户2577人建档立卡群众受益。
看着家乡的荒山种上“致富树”,普安的老百姓在满怀感恩之情的同时,看到了致富希望。地瓜镇屯上村的老党员罗绍武用一首山歌表达了他的感恩之情:“太阳出来明又明,谢谢浙江黄杜村,千里送苗来到此,代代儿孙不忘恩。”
昔日荒山变茶山,今日山区成景区。普安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坚守绿色底线,依山而建,白沙的茶园坐落在秦汉时期的茶马古道边,而地瓜的茶园建在乌龙山系,此处高山杜鹃遍布,山顶电力风车耸立,景致迷人独具魅力,还为普安打造茶旅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如今,普安县借助“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公安部帮扶万亩茶园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激活茶产业大发展“一池春水”,让一片叶子闯出一条振兴路子,并围绕四球古茶的独特性、差异性、稀缺性,深入挖掘四球古茶籽化石、四球古茶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讲好“普安红”茶故事,以茶文化带动茶经济,做强感恩茶、文化茶、生态茶、品牌茶、富民茶“五杯茶”。
借助新“贵礼”“金花·普安红”“联盟春”等品牌效应,引导组织茶企抱团发展,进一步深耕“三北”市场,全力打造“普安红”品牌矩阵和普安红茶区域公共品牌。以每年举办“贵州绿茶”第一采首采地系列活动为契机,叫响早茶品牌,推动黔货出山,让普安茶风行天下,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今年普安茶叶实现大丰收,夏秋茶的采摘面积达9万亩,截至9月底,已采干茶8800吨,实现综合产值17.48亿元。
下一步,普安县将继续把茶产业打造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持续推进茶园基地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效益,围绕茶园基地,科学合理布局茶叶初加工厂建设;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推动夏秋茶下树,增加茶园亩产效,稳定带动茶农增收,让茶农在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路上越走越好。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