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这场“土特产”盛宴缘何落地临安

来源:今日临安 记者:朱俏英 更新时间:2024-11-08

就在昨天,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在临安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0个省份近4000款土特产齐聚临安,开启一场土特产消费盛宴。对于临安来说,这样的活动,无疑打响了临安“天目山宝”系列土特产的品牌知名度,为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思路。作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重要活动之一,“土特产”推介活动为何花落临安?

九山半水孕育“土味”

临安位于神奇的北纬30O,孕育了山核桃、天目笋干、天目青顶、天目小香薯等众多名优“土特产”,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和“江南最大菜竹园”,先后荣获“中国山核桃之都”“中国国际坚果食品之都”“中国有机茶发祥地”,是土特产“宝库”。

“千万工程”引领下,临安持续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形成了以“东竹西果中畜牧”为主导的产业格局,202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0.19亿元。从茶叶来看,临安全区种植生态茶叶基地6.5万亩,2023年,全区茶叶产量2281吨,总产值达3.45亿元,一杯杯天目青顶茶早已成为临安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近几年,临安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培育了一大批“出圈”的农产品:葱坑杨梅、横溪葡萄、马山西瓜,到了采摘季,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乡村游;太阳米、横畈豆腐干、昌北腌黄瓜、三联索面,一批批特色美味,成为游客青睐的伴手礼。

从临安“老三宝”到如今以蔬菜、水果、稻米、中药材等代表的特色种植,以天目湖羊为代表的特色养殖。这些破“土”而出的“土特产”,带着满满的乡土气息,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创新打法造就“特色”

众多土特产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山核桃。临安拥有57万亩山核桃林,山核桃总产量约1.6万吨,集聚坚果加工企业340余家,全国70%以上的山核桃在此加工,山核桃产业占据面积、产量、加工和效益均位列“全国第一”。一颗小小的山核桃,撬动了150亿元的大产业,但放眼全国,土特产竞争分外激烈,如何让“天目系列”土特产脱颖而出?在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潘朝辉看来,一方面临安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土”味,另一方面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在有限的空间里提高产业附加值,着力放大“特”的优势,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山核桃蛋卷,‘卷’起来的山核桃”“山核桃枣糕,软糯Q弹,香甜不腻”“山核桃太妃糖”……在杭州临安汪记亮华食品有限公司,随着山核桃新品的陆续上市,企业也进入一年中的销售旺季。企业总经理汪华亮介绍,自2018年以来,企业一直致力于原料变产品、产品成商品、商品变爆品,将山核桃仁经过深加工,研发、生产各类加工品,实现从传统加工业迈向现代制造业的跨越,也让临安山核桃走进年轻人消费群体。

而位于龙岗的山核桃企业康太团圆人,企业在山核桃仁的细分领域开辟出差异化赛道,让一整颗的“团圆仁”成为香饽饽,年销售额由2007年的100万元增长至如今的3000多万元。

直播电商打开销路

“双十一”期间,走进昌化镇白牛村,不少坚果企业正忙着备货、打包,直播间内,主播达人们卖力吆喝,展示着农产品的特点特色。与此同时,村内的物流服务也迅速跟上,让农产品当天就从农村到达城市,两天内到达长三角地区消费者手中。

然而过去,这些优质的“土特产”受限于单一的销售渠道,知名度也较低。直到农村电商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作为中国淘宝第一村,白牛村从2007年初尝电商,到如今“电商+文旅”多个赛道齐头并进,让原本“云深不知处”的农产品走出大山,鼎盛时全村电商网络年销额达到4.7亿元。

到目前,临安已发展电商企业2100余家,培育省级电商镇7个、电商村50个,农产品网销额突破60亿元,形成了农村电商发展的“临安模式”。一方面,临安不断激发“土特产”内生动力。在政策端,近3年累计落实电商专项补助4712.3万元,每年组织农村电商培训1000人次。在设施端,构建了区、镇、村三级的电商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400个,为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临安持续加快“土特产”全链升级。打造“2+1+多区”电商发展平台,建成昌化白牛电商小镇和龙岗坚果乐园小镇,推动各镇街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电商园区。率先在龙岗镇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引入临牛牛云仓,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链条高效运作,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目前全区有2万平方米以上的电商园区4家,其中5万平方米以上园区的2家,10万平方米以上的园区1家。

近几年,临安还紧抓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和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契机,进一步完善数字和互联网基础。

延链强链撬动发展

事实上,做好做活做火土特产文章,临安一直“蛮拼的”。

区委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创新“土特产”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强化品种、品质、品牌管理,推进山核桃、天目笋干等“十链百亿”建设。

临安制定发布了《临安天目小香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每年拿出800万元,进一步推动小香薯产业品牌化、规范化、智能化。

在茶叶领域,组织专家学者针对“杭为茶都、临为茶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和调查论证,举办“吴越茶韵·问源临安”2024杭州临安开茶节,通过研究成果发布,为临安茶叶高质量发展赋能。

品牌是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灵魂。自2021年以来,临安就以山核桃为主,整合茶叶、笋干、小香薯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布了“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制定品牌五年提升行动方案,实行“政府+品牌运营公司+品牌授权企业”运营模式。

截至目前,“天目山宝”品牌授权企业60家,涵盖13个产业30余个品类;线上建成天目山宝品牌馆、授权企业线上店等,线下建成品牌旗舰店、品牌体验中心等2家,开设品牌展销点13个、授权企业合作门店5家。

围绕“哪里合适种”“如何种得好”“如何加工好产品”“如何卖得好”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临安创新建成“山核桃产业大脑”“竹笋产业大脑”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撬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就在上个月,《地理标志产品 临安山核桃》《地理标志产品 天目青顶茶》《地理标志产品 天目雷笋》《地理标志产品 天目笋干》4项地理标志产品通过专家评审,这也是各自行业首个地理标志产品杭州市级地方标准,为临安土特产“加持”“护航”。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