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老产业如何跑出新姿态? ——来自浙江省兰溪市的“地标富农”实践

来源:农民日报 毛华敏 记者:朱海洋 更新时间:2024-11-07

地标农产品,是一方山水的自然馈赠,也是一方农人的匠心独运,专属味道代代相传,美好且念念不忘。然而,时代变迁,其也面临着诸多新考验:产品老化、结构单一、藏在深闺人未知、好品难卖好价格……地标农产品如何历久弥新?各地都在寻找路径。

浙江省金华市下辖的兰溪市,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坐拥兰溪杨梅、兰溪枇杷、兰江蟹、汇潭甘蔗、兰溪小萝卜和兰溪毛峰6大地标农产品,总数居全省首位。近几年,当地以“地标富农增收工程”为抓手,聚焦品质提纯、技术集成、设施提升、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弥补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断点、堵点,附加值提升十分显著。

数据显示,自2022年兰溪地标富农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二批共同富裕试点,截至去年底,6大地标农产品一产产值超过23亿元,带动二产、三产产值达58.8亿元以上,相比2021年增幅分别达到37%45.5%。记者发现,在推动老产业跑出新姿态的实践上,该市颇具章法。

生产方式革故鼎新

杨梅六月红,最怕梅雨季。过去,杨梅即将上市,一场雨后一阵晒,质与量双双下降,农户看在眼里,愁在心里。为此,20多年前,兰溪就有农户尝试用毛竹搭棚,可效果寥寥。种了30多年杨梅的倪晓明凡事爱琢磨,不断改进技术和装备,还真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如今,杨梅长在大棚里,既能避雨,还能打时间差,提早一个多月上市,价格自是翻倍上涨。倪晓明等一些梅农试验成功后,四面八方的乡亲上门取经,他知无不言,可毕竟精力有限,随后干脆成立杨梅技术服务队。现在,队里有百来号人,将好技术、好模式输向全国。

在兰溪,如同杨梅一般,地标农产品“老底子”的文化肌理尚存,越土越俏,可生产方式逐渐改头换面,紧跟潮流,向着更高品质、更轻便化、更具科技感的方向进军。兰江蟹早先长在兰江里,数量不多,想要尝鲜还真不易。这几年,人工养殖后,才渐渐走上餐桌被更多人知晓。

孙华斌是兰溪水塘养殖兰江蟹的第一人,同样敢闯敢试。近几年,他一直在兰江边上找基地,以便江水进出,模拟江中环境,形成与湖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又通过尝试稻蟹轮作,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增加发展空间。他00后”儿子孙崇康的加盟,则带来了更多新理念。

为了支持儿子,孙华斌之前还专门辟出10亩水塘供其试验。孙崇康在塘里安装自动增氧泵、自动水质检测仪,还有智能物联网设备等,只需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和调控各种养殖环境影响因素。眼见有效果,父亲心服口服,陆续也同步换上了新装备。

前不久,在兰溪市女埠街道汇潭村,2000多亩甘蔗陆续采收。兰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汪暖,可谓汇潭甘蔗的“田保姆”,一路帮助蔗农改良技法。在她看来,现在物质丰富,地标农产品既要保留特色,更关键得品质出众,否则很难走远。

这几年,汇潭村一带的田间地头创新不断:引进甘蔗脱毒苗,套种马铃薯,与黑蛙共养……女埠街道还统筹相关资金,组建汇潭甘蔗共富中心,集生产、观光、销售和直播等功能于一体,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瞧,一根甘蔗“两头甜”,甜了食客,也甜了蔗农。

新兴产品全面开花

若是夏日中暑,兰溪人多半会拿出几颗浸泡过酒的杨梅解暑。兰溪杨梅产业起步早、规模大,现有种植面积7万亩,一产产值5个亿,全产业链产值达14亿元。杨梅除了鲜食,还有不少加工品,出镜率最高的当属杨梅酒。

位于马涧镇的兰溪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深耕杨梅加工产业多年,产品种类也从原先单一的杨梅浓浆升级到多样化。步入公司展厅,各类产品琳琅满目,旺季时,仅杨梅汁单款就能日产8万罐。董事长陶奉源介绍,接下来,将重点围绕酒类、饮料类和休闲类,推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目前,兰溪市杨梅酒加工量达到5700多吨,占杨梅加工量的43.8%,产值近3亿元。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沈文忠介绍,下一步,将规划建设百亩杨梅深加工园区,新增年灌装5000吨的杨梅酒生产线,选育适宜制作杨梅酒的品种,研发提升加工工艺,不断延伸优化杨梅酒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将盛夏的茉莉花香注入春茶之中,遂有了花与茶的双重韵味,这就是兰溪毛峰的精髓,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今,浙江婺洲茶业有限公司精益求精,改高温窨制为低温窨制,使新一代产品青出于蓝。在兰溪,玳玳花、枇杷花、栀子花等同样适宜制作花茶,经过创新演绎,新品层出不穷。

在沈文忠看来,“土特产”中的“产”,就是要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单打独斗注定闯不了市场,小打小闹也难成气候,最终要靠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因此必须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形成规模效应。

今年,兰溪明确提出,支持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初加工设备,以及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冷链运输设施,升级自动分选等精深加工设施,开展农特产品先进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进“土特产”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可以预见,今后,兰溪的地标农产品将不再受限于鲜食和时令,以更多姿态走向市场。

创意点亮营销场景

换上新包装,曾经唐朝时的贡品,在年轻团队的创意点化下,兰溪枇杷似乎跨越了时空,再现兰溪街角,雍容典丽之风扑面而来。两年前,“余粮乡创”的到来,让兰溪枇杷一下变得时尚起来,随后表情包的植入,又赋予其情绪价值,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兰溪做活“土特产”,除了立足品种、技术、模式、加工等,在时间上追求“独一份”,在品质上追求“极致版”,在产品上追求“小而美”之外,更注重品牌营销,借助现代化的创意设计,依托线上线下讲好新时代里的新故事,既吸引新消费群体,也聚拢新创业群体。

这显然并非一家一户所能之事。对此,兰溪布设了一批乡村运营中心,主要就是提供货源组织、产品升级、包装优化、品牌营销等公共服务,并且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品牌符号,以及农文旅衍生产品。另一方面,由政府搭台,开展农事节气、产销对接、品牌推介、美食品鉴等活动,实现双向赋能。

位于黄店镇的乡村运营中心最早落地,短短两年内,许多大学生慕名而来。这里既是一个乡村共创空间,也是人才培育摇篮,还具备研学教育、电商直播、产品展示等功能。因为地处老街,每至周末或节假日,人气颇旺。

“像黄店这样的镇级乡村运营中心,目前已建成4家,大多引进了专业化团队来运营,他们都非常年轻,富有创意。”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柳来良说。今后,兰溪还将支持建设提升一批“土特产”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品牌创新工场、品牌博物馆、电商基地、直销中心等。

创意创新背后,其实是现代“新农人”的接棒,为地标农产品注入新鲜血液。为了让他们具备更多用武之地,兰溪还将建设农创客孵化园,打造一系列基于地标农产品的精品农业示范园,支持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创业工位、直播与展示设施设备、公共服务空间等建设,并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培训、沙龙、路演、资源对接等活动,让更多地标产品变身“热搜款”。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