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运用有声有色县域经济“热辣滚烫”
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富则国民富。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10年增加50个,彰显出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潜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地理标志既代表着产品的独特品质,又是文化传承的有形彰显,与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密切。近年来,《知识产 权 强 国 建 设 纲 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为新时代地理标志培育、保护、运用等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用好地理标志这把“金钥匙”,开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笔者认为,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指导+协会和涉农企业‘唱主角’+市场运作”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申报一批、扶持一批、储备一批”及“培育、推广两条路一起走”的发展规划,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多措并举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出实招、见成效”。
政策引领,高位推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牵头、部门协作的地理标志产业多方协调合作工作机制,是充分挖掘县域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县域地理标志品牌的有力抓手之一。具体而言,要加强规划引领和制度建设,推动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和协会“三驾马车”共同驱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统筹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形成地理标志品牌与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农户品牌等母子品牌协同发展,打造区域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品牌互动模式,做精做强县域农产品品牌。以笔者所在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为例,大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挖掘特色产品、加强培育特色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引领产业发展的“三步走”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领,部门推动,企业、协会共同发力,每年举办地理标志工作推进会、培训班和进企业、协会宣传指导活动等,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大姚县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地理标志总量位居全州10县(市)首位。
智慧监管,保护品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实际使用率、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理标志在县域的推广、运用。笔者建议,应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落实全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规划,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具有不可复制性和较高知名度的县域“土特产”及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不断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的违法行为,并针对网络侵权行为运用大数据监测手段,创建县级地理标志互联网监管平台,对电商销售和授权信息进行自动筛查,有效维护地理标志相关主体合法权益。
标准先行,规范品质。加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地理标志产品品质,延伸特色产业链条。笔者认为,要将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标准化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管控方案、全面加强源头管控等举措,推动建立“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确保地理标志产品品质。
培育龙头,示范推动。当前,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是限制县域地理标志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以大姚县为例,该县农业产业“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且产品季节性强、销售周期短,加之地理标志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各县要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生产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县领导、部门联系企业工作制度,对重点扶持企业加强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各县要重点选择产业特色鲜明、发展规模适度、市场潜力大、品牌影响广的农产品进行示范推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地理标志产业,带动各县农户增收致富,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